靜觀與伸展

靜觀與伸展

文章會分享一下靜觀與伸展如何互補,回應以下兩個問題:

從伸展的角度,帶入靜觀覺察有什麼好處?
從靜觀的角度,練習靜觀伸展有什麼好處?

希望喜愛伸展和運動的朋友,在了解過後,會嘗試將靜觀覺察帶入運動當中。而偏向靜態靜觀修習的朋友,也有點動機去嘗試一些動態的靜觀練習,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完整無缺

其實在剛開始修習靜觀時,常常在靜觀修習的聲帶後段聽到這句指導語:「感受一下那份完整無缺鬆容自在的感覺」。那時候我就不禁加以思索,我比較幸運,身體健全,也算沒什麼大病,要感受「完整無缺」,倒不算難事。但如果有手腳殘缺?如果嚴重病患,沒有健康的身體,又何以無缺?這句話又會否更突顯他們的「缺」? 不完美來自批判 慢慢修習的過程中,我開始發現常常所提到的完整無缺,與我們普遍所理解的有更深刻的意思。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當我們想要判斷自己是否無缺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可能你會開始想,自己「缺」一條纖腰或8件腹肌;可能是「缺」了青春和活力;也可能是人工「缺」了個幾萬,職位「缺」了個SENIOR(高級)字。 「缺」潛藏著標準。達不到「標準」,就是「缺」,就是不完美。如學業標準是100分,女士身材的36/24/36 。我們常常提及「如果咁咁咁(如果這樣那樣),就PERFECT(完美)了」。從這些例子中,看到我們潛藏於心中的標準。 你可能亦會發現,當覺得自己「缺」的時候,也是在做比較。比較自己比某女星肥,沒那男星健碩,沒某同學的人工高,沒某同期的職級高。除了變幻是永恒,批評也是沒完沒了。當自己有郭台銘(台灣前首富)的身家時,就會想到沒李嘉誠(香港首富)的身家。比較批評一日不停止,我們一日都「缺」。當我們能停止比較,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完整無缺」。 接納每刻本是圓滿 何為完整無缺?或許看著一顆樹會為我們帶來點啟發。我們從來不會批評一顆樹少了一條樹枝,少了一些葉。在春天時,繁花盛開的樹又展現出綠意盎然的美。在盛夏時,枝繁葉茂又是另一種美,就連冬天時,樹葉盡落,只餘枝節,仍有一份美感。每一個時刻,樹都是完整無缺的存在。 我們對嬰兒孩童好像比較容易保有這份態度,無論嬰兒做什麼,我們都不吝嗇對他們的欣賞和讚嘆。它單單在睡覺,在笑,在吐奶也好,都是完整無缺的存在。但不知到了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將一條一條的標準加到他們身上。MINDFUL PARENTING一書中,作者SUSAN…

修習靜觀的七個態度(六)—— 接納Acceptance
|

修習靜觀的七個態度(六)—— 接納Acceptance

當預備這篇文章時,我嘗試在維基百科中,看接納(Acceptance)一詞的意思。維基百科是這樣詮釋的,「我們的一個心理狀態,同意現實的情況,承認它們並不試圖改變它們或抗拒它們。」這和我們普遍的認知上很接近。可以看到有兩個特質,「承認」和「不試圖改變/抗拒」。

|

修習靜觀的7個態度(五)—— 不強求 Non- Striving

很久很久以前,在佛陀還在世的時候,有一位煩惱很多的農夫。他聽說佛陀很有智慧,所以決定請求佛陀開示。 他的煩惱多到數不清,像是天氣不是太乾就是太濕,收成始終不理想。他很愛他的太太,但她愛挑毛病且過於精明。他對小孩也有滿腹不滿,因為他們長大後對他不再如往常感激。此外,他的鄰居常常干涉他的生活,散播他的不實謠言。 佛陀看著他說,很遺憾但他幫不上忙。他解釋,「所有人都有八十三種煩惱,這就是人生。當你解決了一種煩惱,另一個就取而代之。佛法無法幫你解決煩惱,但或許可以幫助你面對第八十四種煩惱。」 「第八十四種煩惱,那是什麼煩惱?」農夫問道。 「你不想要煩惱,」佛陀說。 出自《靜下來工作》一書 當今天提筆想寫這「不強求」的題目時,不禁想起這故事。我們可能或多或少都如這個農夫般煩惱,希望工作收獲如理想,希望另一半高富帥,或甜白美,又希望小孩聽聽話話,最好讀書、體育、音樂樣樣精。又想人際關係良好,受歡迎,可以人見人愛車見車戴就最好了。為了這些希望,我們很努力。努力工作討好上司,不斷鞭策另一半上進或改變,為孩子報無數興趣班,爭取考入名校,求他能達十項全能,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但當事與願為,努力去求卻求不得時,真的很苦。不禁問自己這麼努力,為何沒有回報?又可能問自己做錯了什麼,又或怨天尤人等等等等。我們總是有種錯覺,當事情不順心時,應該有些事可以改變。 這份強求心就如原廠程式般安裝在體內。又的確有部份原因是天性。為了求生,我們對負面的事特別敏感,因在原始時代,很多時令我們心生抗拒的事,都有機影響我們的生存。雖然我們身處現代社會,但這份源自於祖先的本能仍影響我們。除了求生本能,社教化也起了很大的影響。社會鼓吹競爭,力爭上游。在廣告和電視劇的渲染下,某些標準或價值在心中植根。我們就如一隻面前掛著紅蘿蔔的小驢,力求追到那顆紅蘿蔔。當吃不到紅蘿蔔,就很煩惱,因為我理應要吃到,我需要吃到。因為社會告訴我,我需要也應該要吃到。 老師曾有一個關於兩支箭的比喻很適合用來作補充。人生所發生的不順之事,如箭一樣射向我們的心,痛。但當我們不想要這種痛,想要強行改變時,如第二支箭射向自己(有時不止一支….),痛上加苦。靜觀並不能除去第一支箭,但卻能避免我們向自己射第二支箭(或少射幾支吧)。人生無常,不順心之事不能免除。但我們不想要煩惱,因強求而生起的苦,卻能透過練習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