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靜觀 Mindfulness

  • 靜觀喜樂

    靜觀喜樂

    本來在「喜怒哀樂皆靜觀系列最後一節」是想談論喜樂這個較開心的話題。但在預備這課題時,有一個想法一直回盪在我的心中,就是苦難和喜樂的關連。 我最後還是決定談及這兩者。因我覺得單單只談及快樂,這實在太正能量,太離地,也忽略了大部份人的關注,就是因為感到痛苦,所以想知道如何快樂。有可能令人生更快樂嗎?甚至沒有痛苦,只有快樂嗎?

  • 靜觀恐懼

    就如所有情緒一樣,恐懼對我們有其用處。恐懼可謂是我們生存的雷達,當有任何可能危害我們生命安全的事,就會觸發恐懼的雷達。視乎不同程度的危機,我們亦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

  • 或許有不少的苦,並不需要有人為它負責

    當面對苦時,我們不期然要找出原因 當感到不快/痛苦時,我們總有一個傾向:為自己感到不快搵個原因。其中一個是為自己受的苦,找一個人「負責任」。可能以下的對話,大家都不太陌生,或多或少自己有想過或身邊人講過: 「都是佢唔好,如果唔係我唔洗好似依家咁慘」 (都是他不好,不然我也不會這樣慘了) 「如果佢唔係咁攪一攪,我洗咩咁辛苦。」 (如果不是他這樣做,我也不會這麼辛苦) 我們甚至會跌入一個想法:「對方是刻意為之。」 「對方明明睇到我咁樣,都仲係要咁做。」 (對方明明看到我這樣子了,還要這樣做) 這個現象在我照顧兒子(小隊友)時,時會出現。當小隊友不願睡覺時,我常常會忍不住問他「為何你不睡了?」我相信大家都相信小BABY是很純真,他不會刻意要令你難受。就算他好像特意要你為難,但其實他只是尋開心(要再重申不是尋你開心),是他沒想到這樣其實你會好痛苦。但就算這麼PRUE,這麼TRUE的小BABY,你難受時,都會禁不住質問佢:「你為何要這樣了」。「潛台詞」就是你為何要害哦這麼累和辛苦,忍不住要他為你的痛苦負責。連對小朋友亦如此,何況是與我們共處的成年人。有時很難第一下會想到「對方無心要令自己難受」這個可能性。特別是那些痛苦來自與人衝突。 因痛苦而來的惡言相向 當對方的惡言直指自己,暴力行為針對自己。真的有一種很難以相信對方不是造成我們痛苦的原由。其實當我每次面對其他人的怒火時,都不期然想起一行禪師的一句說話。 「當一個人令你受苦,只是因為他也在深深受苦,而這些痛苦蔓延向外。他並不需要懲罰,而是需要幫助。」 這句話幫我審視其實他的所言所行背後,是否緣於他的痛苦?有時候發現同理對方很困難,我喜歡以第一身再去反思這句話: 「當我令人受苦時,只是因為我在深深受苦,我的痛蔓延到外。 我並不需要你既指責,我只係需要幫助。」 試想下自己以前發脾氣或生氣的時候。很多時,在怒哮的背後,我們想有人明白,想有方法逃離那份痛苦。怒氣外洩,不能自控。中文字很神奇,將「怒」字拆解來看,奴隸與心,心成了「怒」的奴隸了。自己會成為憤怒既怒隸,其實其他人一樣,也會有被情緒綁架的時候。 有時候受苦亦有它的益處。當我們能更深入看到自己受苦時所散發出的深層訊息,我們就更能同理對方發怒背後的感受和痛苦。 心轉念轉 當能看到其實沒人有意要令自己難受,走出「必須找到負責人」這迷思。這已經是一份小解脫。有時候當能看到對方其實也在受苦,需要人幫忙時,更可觸發內心的慈悲和愛。曾經試過小隊友在晚上叫喊十多次,要食奶安撫。如我只聚焦於要在天寒地凍,拖著疲憊的身軀起床十次,還要在內心責怪他,真的苦上加苦。但當我能看到他背後的痛苦,原來是緣自於出牙,(大家如可憶起出智慧齒那種難受,或許就較易同埋小隊友了)他也只是想要從痛苦中解脫(吃媽媽的奶是靈藥),當下心境就變得不一樣。縱然辛苦依舊,但內心充滿憐惜和感恩,憐惜他的苦,也感恩我有事情可以為他做減輕痛苦。 而要做到心轉念轉,第一步可以帶著覺察,留心當下感受、想法,(就算發現自己不斷想尋找負責任也是一份覺察)在接納的覺察中,較容易讓我們留心到其他可能性。一個不需要負責人的可能性。 在靜觀教養(MINDFUL PARENTING)內正正有一個相關的練習「觀點取替」(Prespective Taking)。在擴展了對自己身心的了解,可以將同樣的態度,放於對方身上,可否容讓對方也有他的感受、想法。有時候沒人要傷害誰,大家只是在為自己所經歷的場景,去表達。當我們在開放的覺察下,就有了自由選擇怎樣演譯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近來在《好想跟你好好說話》一書中看到一句分享: 「我們往往將自己的憤怒歸咎於對方的行為,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轉向問自己「我今天可以做些什麼來減輕痛苦和擔憂?」比起去找「負責人」,更能支持我地照顧自己。

  • 靜觀 — 不一樣的進路面向情緒

    靜觀 — 不一樣的進路面向情緒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上週六的講座主題:「靜觀與情緒」。很多時,報讀靜觀的朋友,都將之視為情緒管理的方法,希望修習靜觀後,可以有效管理情緒。而為何靜觀會幫得到忙? 為何我們想管理情緒? 這莫過於因為面對強烈情緒時會失控。失控,可能是指外在行動,亦可能是指內在層面上。行動,可能是不由自主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例如辱罵身邊的人、痛打子女等。冷靜過後,其實絕大部份的人都知道自己過火,心感後悔。而內在層面上,我們很多時會像跌入情緒的旋渦中不能自拔,越想越愁(或越想越炆),沉溺在情緒之中。 佛陀說,沒有東西能夠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生存。不僅是有形的生命,心理狀態也如是。 愛需要滋養、餵養而生存,同樣,痛苦的存在也是因為我們在餵養它。 — 一行禪師 很多時在這些情緒孕育出負面的想法,這些負面的想法又加強和餵養那些情緒。他們尤如形成了一個共生系統,生生不息。我們就這樣被困,成為了情緒的奴隸。 當我們置身於情緒當中時,它們總是極具吸引力,不斷將注意力拉走。我們可能會嘗試不去想,但又自自然然跌回情緒旋渦當中。身陷其中時,思想很多時會變得單調,視野變得狹窄,連帶行動都變得單一。 在教養孩子時,我就很感受到這份狹窄與單一。例如,每當趕時間兒子又不配合時,心裏就有份焦急升起,時常內心亦開始冒起火光。那時就會有極大的衝動,想強行逼他就範,或想大聲吆喝以拿回掌控權。有時候,其實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是好,焦燥難耐,所以想能控制現況而失控。 其實這很奇妙,無論是心的失控,還是行動上的失控,都只是希望能夠令自己沒那麼難受,想脫苦。還記得我們心內置的自動導航系統嗎?其實無論是負面想法也好,衝動也好,都是我們的本能希望能幫忙,希望可以尋找方法減輕自己的痛苦,而自動反應。只是有時未必湊效,甚至幫倒忙。這亦是我們希望尋求更有效的方法,幫助自己面對情緒。 靜觀情緒 靜觀覺察與我們平常面對情緒的方法不太一樣。很多時我們可能會著自己不要去想,又或是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去迴避不想面對的情緒。但其實那些情緒仍然存在,我們甚至連自己偷偷餵養那些負面情緒也不覺知。相比起視而不見,靜觀是採取面向與接納的態度,與情緒同在。 靜觀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評地、留心當下此刻而升起的覺察,藉以瞭解自己,培育智慧與慈(Jon Kabat-Zinn)我們並不是迴避情緒,只是與情緒同在,同時覺知當下的身心反應。當我們能停一停下來,踏出自動導航,以開放的心覺察身心反應時,我們就能看清 情緒的升起,以及在自己的身心翻起怎樣的巨浪,我們亦能有空間去留心巨浪以外的光景,更全面認知當下的經驗,同時有自由選擇如何應對當下的處境。 回到面對小隊友不合作的場境。停一停,讓我以不一樣的方法面對焦燥。當留心這些焦急和憤怒時,慢慢發現自己因為不能掌握現況而感到焦急無助,也對於「一定要準時」或「有效率完成一件事」抱持執著,有一份「用盡一切手段也要貫切這個目標」的衝動。停下來,我可清楚看到這些情緒和想法對我的操控。我再一次握回自由。可以將焦點放回小隊友上,嘗試了解為何不配合,他是否有一些需要不被我所知道?同時可以審視事情是否真的這麼急?亦令我可深思在教養上,這事件會否可以成為學習的契機?除了強行逼他就範,會否有其他方法可再一試?相對起強烈的情緒,單一的思想與行動,這些更為開放的思考和可能性,源自於停一停的力量,源自於我們願意留有一份空間,讓內在的智慧出現,指引我們看到世界更多的可能。 情緒管理以外,品味情緒品味人生 雖然很多時修習靜觀的起始,源於想管理情緒。而其實「Emotion」(情緒)一字源自於拉丁語 「Emovere」,意指「活動中的能量」。情緒藏有很多不同的能量和信息,包括豐富心靈經驗的重要提醒。我們可以學習以更開闊的眼光去看待情緒這回事。蘭迪.塔蘭(Randy Taran)在其著作「每種情緒都是天賦一書」中談到: 這個時代的挑戰,不僅是我們在外能達成多少成就,而是我們如何與內在深層的核心自我連結。我們是來體驗生命的廣度,其中也包含心靈的景觀。為此我們必須完全參與所有的情緒,理解如何與情緒並肩合作,而非假裝它們不存在。 — 蘭迪.塔蘭(Randy Taran) 我很認同她的見解,相比起視而不見,學會與之合作,更能發揮更大的力量。而靜觀覺察提供堅實的根基,幫助我們不被這些情感淹沒的同時,安穩心神,同時面向情緒,獲得當中成長的訊息,和生命的禮物。

  • 靜觀憤怒

    靜觀憤怒

    憤怒,可以憾稱最有爆發力的能量。它強大的能量,可以推動我們成就很多事情。但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任由這份能量亂竄,會造成很大的破壞和傷害。今週的文章會分享面對憤怒時的慣性反應、憤怒背後的訊息,以及我們可以怎樣藉著靜觀覺察,駕馭憤怒。 憤怒時的慣性反應 中文字的「怒」字很有意思,由「奴」和「心」組成,演譯出當我們在憤怒時,心被情緒所騎劫,成為了情緒的奴隸。 當憤怒時,思想很容易變得偏執。其中一個最常見是「基本歸因謬誤」,意指我們會高估事情發展人為的因素,而忽略外在環境的影響力。我們會將事情歸咎於他人的品格或行為缺失,而看到事情發生的其他可能性。如我兒子小隊友不願佩合穿衣服,然後上堂(PLAYGROUP)遲到了。我認定這結果是因兒子任性,他性格有所缺失。卻看不到另一些可能性,衣服的圖案他不喜歡,他想穿心愛的小獅子而不是恐龍圖案。他亦不明白他的行為會令自己遲到,甚至可能心想,媽媽不斷說的「遲到」是什麼來的?可以玩的嗎? 我們的怒火就如無處可逃的花火,不斷外洩,以極具破壞性的形式,如暴徒般打破很多關係(或真的實體打破一些東西,如我老公扔爆了小隊友的水壺)。可能我們會以謾罵、威嚇、羞辱去發洩怒氣、懲罰對方。我們也可能以報復、傷害性的行動以眼還眼。可能我們會想對方補償自己,為他 們「令」我們所承受的痛苦付上責任,付出代價。 情緒背後,憤怒的因由 縰然憤怒聽起來很負面,也很霸道,還有點危險的味道。但其實憤怒就如其他情緒一樣,都有重要的訊息想告訴我們。憤怒有時候其實是道德指標,告訴我們道德底線被踐踏,需要我們行動扞衛。我們可將這種引發道德情緒的因由分為三類:個人自由與權利、社會利益與義務及信仰/信念。 個人自由與權利受侵害 當我們應有的自由和權利被冒犯,甚至傷害時,我們就會感到生氣。近來在網上看到一位男士,因老婆沒問他的情況下,將他的玩具模型送人,憤怒得要離婚。(故然走到離婚這一步,本身關係亦存在問題)我們將心比己,男士的憤怒很容易被理解,這些玩具是他的所有品,而他作為擁有人的權利受到太太侵害了。 社會利益與義務被無視 有時候我們亦會因社會的利益,有個體沒實踐作為社團一份子的義務而憤怒。最常聽到莫過於公德心的問題。有人在街上隨意扔垃圾,我們會憤怒,有人不帶口罩還四處咳嗽不掩口,我們怒不可遏。我們會共同遵守一些規矩,為的就是令大家有更美好、舒適和安全的環境生活。當有人破壞規矩,我們的憤怒雷達會響起,告訴我們要正視。 信仰/信念被沾污 最後一個是關於信仰和信念。生而為人,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在人生路上有所追尋。當有人批評甚至侮辱自己的宗教時,我們會生氣。有人可能將家庭視為自己的意義所在,如有人拿他家人開玩笑,他會怒不可遏。宗教、人生信念 都是觸及我們生命重要的價值,神聖而不可侵犯。所以有人言道,宗教、政治都不適合在飯桌討論,(有些朋友可能要加上球隊)有其道理,一個處理不小心,容易引起衝突。 憤怒背後其他的情緒 但我們不是所有的憤怒都是道德情緒,可能純綷是因為生活不如意或欲望不被滿足,而感到憤怒。有時候憤怒背後,我們能看到滿滿的挫折、失望、難過、沮喪。例如上不到巴士,因而遲到,我們可能會對司機感到憤怒,認為他為何不遲幾分鐘才到站,那自己就不用遲到。職業網球員因在場上落敗,指責球拍、指責天氣,指責所有的事,除了他自己。縱然這些憤怒與道德無關,但他們仍然有很多讓我們成長的提醒。例如當不斷因追不到巴士而遲到失落,會否選擇其他更穩定的交通方法,或提早出發,早到後可安排一個美好的早餐慰勞自己,令自己一天的開始更少變數,更快樂。如果那位球員能看到他憤怒背後的失落和不甘,面向自己的情緒,接受輸掉比賽,接受自己技術略遜於人。他就可以更努力改進自己的球技。更能有助他在網球事業上更上一層樓。 駕馭憤怒的靈藥:接納與自我關懷 試回想一下,當你憤怒時,有人跟你說「這有什麼好氣了?」、「你生氣也是沒用了」、「你這就生氣了?」這些滿滿否定、批評的話語,無疑是火上加油,不能壓制怒氣之餘,還促進火山爆發。 就如其他情緒一樣,接納比起否定來得更為有效。我們練習有意、不帶批判地覺察憤怒。接納和容讓憤怒的情緒自然存在。這更有利於我們看到情緒背後的訊息,如因道德底線被冒犯、因生活不順感到挫折等等。接納讓我們更有空間看清局勢,走出偏激想法和不跟從破壞性的衝動而行,可以更深思熟慮地思考如何將這份能量,化為有意義的行動,向更好的自己、更好的關係、更好的社會進發。但很多時,怒火的力量的確很強大,亦很熬人。佛陀的形容真的很妙。 內心含怒就像抓著一塊熱炭,意圖撙向他人 — 最先燙傷的人一定是你自己。 — 佛陀 在憤怒的情緒中,並不是只有被我們撙中的人才受到傷害,其實我們自己也深深受苦。如一行禪師所說: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和自己內心的暴烈,那麼你將無法照顧別人。在能夠真正傾聽伴侶或子女之前,你必須具有愛心和耐心。如果你很煩躁,你將無法聆聽。你必須知道如何靜心呼吸,擁抱你的憤怒並轉化它。 — 一行禪師 除了接納,自我關懷,擁抱這個受苦的自己,亦是轉化憤怒的靈藥。就如我們擁抱和關懷一個備受傷害的孩子,好好傾聽內心的憤怒和傷痛,憤怒未必會全然消失,但我們可以與自己內在的憤怒小孩有更健康的關係,一同尋找對自己和身邊人最好的出路。 生命衝擊不等人,但我們可以作更好的預備 還記得在講座時,不約而同有參加者提到在實戰上的問題。當我們置身在壓力的場合下,特別是與人交往上,不能離開衝突現場,靜觀又可否在這種時刻幫助我們,不至於衝口而出,傷害關係。個人,以及一些學生的經驗分享,都展現出「可以」的可能性。但我們都會有時可以停下來靜心呼吸冷靜回應,有時也會「失敗」跟隨衝動行事。 生命的挑戰,並不會等我們靜靜地停下來,靜頓後才再發動下一次的挑戰。有時候剛靜下來,又再被人刺激,甚至在我們不斷想停下來時,對方繼續火上加油,百般挑釁。或許我們其實要承認這件事充滿著挑戰,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可能「成功」。「成功」有賴我們持之恒的練習。就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在平日持之以恒練習靜觀覺察,我們就更熟識這個技巧。當我們陷於人生的考驗時,我們就更容易拿出來,(刀要拿自己順手的)應對這些挑戰。這是我,以及其他同修的見證,我也很期待大家可以一同見證這份可能性。

  • 靜觀哀愁

    靜觀哀愁

    哀愁是人應有的感受,面向情緒也會發現到生命的禮物。 文章會分享關於哀愁的迷思,包括誤將哀愁視為抑鬱症,或視表達哀傷是軟弱的表現。 亦會分享哀愁背後的禮物:愛、意義和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