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善行源自擁抱痛苦

近來在書中閱讀到的一篇文章,以蓮花作喻,談及痛苦和慈悲。
蓮花只能出於淤泥。它美麗優雅而芳和,但它需要在淤泥中成長。而我們生命所遇到的痛苦,正正是孕育出如蓮花般美麗的慈悲和愛。當我們曾經飢餓,就能體會享受食物的美好。當我們曾經被別人的莫不關心所傷害時,我們就能體會被別人關心照顧是何幸福。
近來遇到一份幫助,令我對這番說話有多一點感悟。
話說我自己一人帶著我家兒子靜觀小隊友到海洋公園。當我推著年幼的小隊友來到海洋館入口時,小隊友不斷用他的小奶音跟我說了「甩了甩了」。我思前想後,又左看右看,終於明白他說什麼了。原來是口罩甩了,還要已經掉在地上。我當下內心沉了一下,因為沒帶後備口罩,同時也排到入口處,有點難退出場館。只好拾起口罩,帶著小隊友進館。在我還帶著沮喪,沉思不同方案時(到底要推著小隊友走去其他地方看有沒有在賣,還是要坐的士提早離開,減低感染風險)。突然有一對夫婦拿著一個兒童口罩,問我需不需要。及時雨應該就是對此刻的形容吧!立刻連番道謝。而那位媽媽說了一句話更正正講出我內心中的憂心「依家無口罩真係唔得。我之前都試過,真係會好擔心」。她對我的一份明白,令我很感動,這感動不亞於她送我一個口罩。我不禁想起書中談到「如果沒有痛苦,我們對什麼感到慈悲?」很感恩她對我的慈悲。
我發現慈悲與善行很多時都來自於對痛苦的理解。就如這位媽媽自己亦曾經歷過,她明白我的擔憂,心生慈悲,出手相助。其實我帶著小隊友時,常常都獲得幫助。最多幫助我的人,除了其他媽媽,就要數老人家(特別是婆婆們)。我時常被她們讓座,她們也時常會提到「帶住個細既好辛苦架。」。我常常會想到或許,他們也曾經歷過這份辛酸。
她們的善行,亦令我反思到,其實有時行善的人,並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他們可能也是「弱勢」的一群,他們可能也是很辛勞的一群。其實最常支持我的兩位媽媽,同時也是單親媽媽。不是我要去幫助她們,反而我處處受到她們的提點和幫助。正正因為他們的經歷,更容易明白面對困難或受苦的人,他們內心充滿慈悲。他們的痛苦,培養出理解和慈悲。
如果不曾受苦,就無法理解人的痛苦,也不可能慈悲。就如法國路易十六世的妻子瑪麗王后,過盡奢華的日子,當法國大臣告知王后人民連麵包都沒得吃的時候,她可以開口問:「那他們為何不吃蛋糕了?」
沒有對痛苦的理解,就沒有慈悲與善行。而要行善,也並不需要你擁有很多,反而需要的是一份理解和意願。林瑞芳老師寫的一首詩,正好演繹出這份情懷。
布施
我一無所有,
但仍能布施。在蒼涼的繁華鬧市裡,
我可以奉獻安詳。在疏離的擠擁人群中,
我可以奉獻微笑。我一無所有,
林瑞芳教授
但仍能布施。
‘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 Mahatma Gandhi
「成為你想在世界上看到的改變」— 甘地
當我們想生活在被理解和慈悲的世界當中,我們就要努力練習成為這樣的人。今天想邀請大家一起做慈心禪,有意培養一份慈愛和明白。
此文為2022年5月26日的「詩敏Aya靜觀通訊」和「詩敏Aya靜觀通訊Podcast」。有興趣可點擊連結訂閱最新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