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無缺

其實在剛開始修習靜觀時,常常在靜觀修習的聲帶後段聽到這句指導語:「感受一下那份完整無缺鬆容自在的感覺」。那時候我就不禁加以思索,我比較幸運,身體健全,也算沒什麼大病,要感受「完整無缺」,倒不算難事。但如果有手腳殘缺?如果嚴重病患,沒有健康的身體,又何以無缺?這句話又會否更突顯他們的「缺」?
不完美來自批判
慢慢修習的過程中,我開始發現常常所提到的完整無缺,與我們普遍所理解的有更深刻的意思。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當我們想要判斷自己是否無缺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可能你會開始想,自己「缺」一條纖腰或8件腹肌;可能是「缺」了青春和活力;也可能是人工「缺」了個幾萬,職位「缺」了個SENIOR(高級)字。
「缺」潛藏著標準。達不到「標準」,就是「缺」,就是不完美。如學業標準是100分,女士身材的36/24/36 。我們常常提及「如果咁咁咁(如果這樣那樣),就PERFECT(完美)了」。從這些例子中,看到我們潛藏於心中的標準。
你可能亦會發現,當覺得自己「缺」的時候,也是在做比較。比較自己比某女星肥,沒那男星健碩,沒某同學的人工高,沒某同期的職級高。除了變幻是永恒,批評也是沒完沒了。當自己有郭台銘(台灣前首富)的身家時,就會想到沒李嘉誠(香港首富)的身家。比較批評一日不停止,我們一日都「缺」。當我們能停止比較,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完整無缺」。
接納每刻本是圓滿
何為完整無缺?或許看著一顆樹會為我們帶來點啟發。我們從來不會批評一顆樹少了一條樹枝,少了一些葉。在春天時,繁花盛開的樹又展現出綠意盎然的美。在盛夏時,枝繁葉茂又是另一種美,就連冬天時,樹葉盡落,只餘枝節,仍有一份美感。每一個時刻,樹都是完整無缺的存在。
我們對嬰兒孩童好像比較容易保有這份態度,無論嬰兒做什麼,我們都不吝嗇對他們的欣賞和讚嘆。它單單在睡覺,在笑,在吐奶也好,都是完整無缺的存在。但不知到了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將一條一條的標準加到他們身上。MINDFUL PARENTING一書中,作者SUSAN BOGEL曾分享了一個小女孩的故事。小女孩會將她的公仔整齊有條理地排成一排,媽媽在開初覺得小孩這表現很可愛,很是歡喜。但當女孩長大後,確診為自閉症後,每次小孩這樣玩公仔時,媽媽就抓狂啦,因這是自閉症小孩的其中一個特質。是小孩變了嗎?只是媽媽的眼光變了。小孩由本身圓滿的存在,變成有缺陷了。其實很令人傷感。
每一刻既是結果,既是開始,亦是過程
我們可能會問,如我不批判,沒標準,又如何進步?
或許可以用種樹作比喻。我們會透過觀察,了解樹的需要,為它提供養份或支持。在我們欣賞樹苗當下的美麗同時,並不代表我們不可為它提供支持和養份,令它可以更健康地成長。
放開批判,並不代表不求進步。只是明白現在的自己,欣賞當下的自己如樹一般,無論怎樣都是完整無缺的存在。當下的展現只是過去走過的路的結果,同時也是預備走向未來的開始。如花開花落,雲起雨落。是總結也可以是開始,每一刻都只是過程。沒有所謂完美但同時也沒有所謂殘缺。我們本身就已是完整無缺。
Nowhere to go. Nothing to do.
今天想邀請大家一同做身體掃描練習,好好享受當下,感受自己在每一刻都是完整無缺。
(可跟隨PODCAST音訊與我們一同練習,或跟隨文字練習)
- 停一停,花點時間留心現在的坐姿;
- 讓注意力放到呼吸,花1-2分鐘時間留心呼吸;
- 讓注意力放到身體不同的部份上,由雙腳腳趾開始,逐個逐個部份如掃描機一樣留心身體的感覺。試一下以接納的心,覺察身體每個部份當下的狀態和感覺,感受在當下那份完整無缺的感覺。
- 當由腳到頭掃描結束後,可以花一點時間留心整個身體的感覺。
期待下週四再與大家一同修習。培養覺察、慈愛,照顧身心。
詩敏Aya上
此文為2022年5月26日的「詩敏Aya靜觀通訊」和「詩敏Aya靜觀通訊Podcast」。有興趣可點擊連結訂閱最新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