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拒絕了一起出書的邀請….

爭扎良久,我最後拒絕了出書的邀請。在一年多前收到另一位導師的邀請,縱然擔心自己是否做得來,但又感覺這能給自己一點壓力和鞭策。在和好友蘇眉SOULMATE佢談過後,最後接受了邀請。不過之後一直沒消息,最後對方在近來再聯絡我,表示可以動筆開工。在剛開始聽到可以開始時,心情是喜悅的,也替她能排除障礙,正式動筆感到欣喜。 但不知為何,隱隱感到有些地方並不對勁。心中沒當初那麼多的期待,之前定下會寫的題目,也變得不太吸引。其實經過兩年的磨練,特別是每週逼令自己寫的靜觀通訊,我還是有信心可以交貨。但我覺得這些好像不是我想寫的文章。我很爭扎,出書寫作是我的期望,我真的要放棄這個大好機會?但另一邊霜,我又不想拖累其他人,寫一下「行貨」,全職媽媽的時間亦很寶貴,我是否真的要這樣勉強自己? 最後我決定在還沒開始前,最不影響大家計劃的前題下,回絕對方。因為出於對對方的尊重,我並沒有用最無敵的推塘理由「湊仔好忙,所以唔好意思….」。我跟對方說我想留有空間,去寫我想寫的文章。對方問我我想寫什麼文章?我也坦白說,我還不知道。很感動對方仍然極力鼓勵我加入,也很希望我可改變主意,並願意留最大的空間,讓我寫我「想寫的文章」。與她通電後,我真的很不好意思,因為不能回答到對方,我到底想寫什麼呢? 今天清晨,一邊寫著一邊寫著,我開始知道自己心中的寫作是怎樣一回事。我想寫下自己的觸動,並不是作為一個「專家」,而是作為一個人,在靜觀和生命的歷程上,自己的體悟和發現。只有能觸動自己生命的經歷,寫下來,才能感染其他人。我很想成為這樣的筆者。其實再重閱自己的文章,越來越發感受到那些有力量的文章,往往是自己最有感受的經歷。自己狀態不佳,強行寫下的文章,現在回看都有點讓自己害羞。 我也覺得寫下自己的感動,也是貫切一位靜觀導師「將自己的修習分享出去」。每個人才是自己內在的專家。雖然那個權威的自己時會走出來,可能因為想被人稱讚,也可能是因焦慮想控制局面,亦可能是眼見對方受苦不忍所以想給對方「指示」。我不想自己的文章,變成專家式的「明燈」。 縱然我還是不能很好的講出自己想寫的文章。但這次回絕的經驗,逼使我更清楚去看,做什麼事情才是最讓我心動。 引用很喜歡的James Clear的一句話:「當你說「不」,你只是拒絕了一個選項;當你說「好」,你等於拒絕了其他所有的選項。」 或許當時機成熟時,一個適合我的機會自然會有所展開。

給默默努力的爸爸們一個讚

近來我發現很多時爸爸在育兒上的付出和努力,很少被人看到,又或是被低估。就像昨天吃飯時,小隊友在哭鬧,神隊友出手安撫。朋友在旁說了句,當媽媽真的不容易。在嘆茶吃油雞的我心想,「是他爸在照顧哦@@」。又有一次,跟小隊友的爺爺嫲嫲吃飯,小隊友在哭鬧,神隊友努力安撫但無效。爺爺嫲嫲說了句「BB要找媽媽了」。在吃鴨血的我心想,「不是啦,我也沒信心可安撫成功了」。 其實我除了有最強安撫神器「親餵」之外,我真的沒什麼特別了。我真的沒有因為我是媽,所以有比神隊友更高超的安撫技巧。其實我覺得神隊友比我好像更會哄小隊友,有時候處理不了也很想他來「打救」我。不過別人總是第一眼就覺得媽媽更捧,媽媽好辛苦。媽媽在哄小孩,別人說媽媽真偉大真辛苦,爸爸在哄小孩,別人說媽媽真辛苦真偉大,這好像對爸爸來說沒什麼天理。其實爸爸也可以很辛苦。持平一點,大家都辛苦。 照顧小孩所需的心神真的不小,也想人看到自己的付出和累的時候。其實我有時都會去「計算」那個付出多點那個付出小一點。但發現那個秤在心情差時,那個「我」就會漲大,看不到對方的付出,總覺得對方看不到自己已經很辛苦。其實對方又何嘗不會累,不會想被看到自己的付出。心累了,就更沒力走下去。當我能保持一顆澄明的心,放開一下「我」,看到自己的苦,同時也看到對方的努力和付出。其實會發現育兒路上沒那麼辛苦。 世人可能看不到爸爸的努力,但媽媽可以的話,請給默默在身邊努力的爸爸一個讚。

|

不要讓教養變得孤單

早兩天看到一篇新聞,關於一位育有三名兒女的母親,在菲傭辭工三個月後獨力照顧兒女。及後在教功課時失控,試圖以頸巾殺7歲兒子不遂,其後在房內吊頸身亡。這個案件令人心痛,心痛母親到底經歷了多大的壓力至失控走到這叿步,也心痛三位小朋友目擊這樣的慘案,身心會受到多大的創傷。 記得與朋友C談起教養一事,他的一句「養育一個小朋友是整個家族的事」,感受甚深。照顧一個孩子所需要的心力,真的不是靠一人之力就能完成。和不少新手媽媽談到照顧新生小寶貝,有時候三人輪替(爸媽,外加祖父母)照顧都身心疲累。所以其他家人的支持真的很重要。 有時候面對著小隊友,也有很疲乏和失去耐性的時候(特別是他哭鬧時),有時都很期望神隊友可以關心一下自己,或幫忙一下。固然我也在學習在需要時出聲求助,但另一方面,自己也學習當神隊友在照顧小隊友時,如會定時定刻關心對方(特別是他哭閙時),看要不要幫忙。因為換個角度,對方有時候會誤以為我能處理,故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卻未知我其實已身心俱疲。 放下「對方攪得掂啦」的先入為主想法,有時候一句問候,一個幫助,對主要照顧者(雖然通常是媽媽,不過也可能是爸爸@@)來說已是一份支持,不要讓教養變得孤單。 #明白有時候大家放工下班很累想休息#但養育小孩是團隊活動不是單挑#教養是過程#甘苦與共更有趣味 圖來源:通靈褓姆與失格爸爸

成為媽就是要不斷爆發潛能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唱歌也不跳舞,只因我五音不全。但自從有了小隊友後,就開始練習唱歌給他聽….(還要自己作曲填詞) 本來開始時因害羞,所以都在神隊友視線範圈外偷偷唱給小隊友聽。但隨著小隊友大大的笑容鼓勵和encore聲中,自信心大大提升。現在已不顧別人(主要是神隊友)的眼光,投入表演,最近還開始加入舞蹈…. 我想小隊友應該是這世界上最欣賞我的歌舞的人…. #幫小隊友記低佢心愛既歌舞先

|

每個小孩獨有的育兒書

在不想用腦袋時,看一兩話漫畫絕對是我的育兒生活外的小確幸。(教靜觀是另一個小確幸)近來其中一套很喜歡的漫晝是「通靈褓姆與失格爸爸」,內容講述一個媽媽因病離世,留下2歲小孩(小晴),但因擔心丈夫可否獨力養大小晴,所以借了一位能通靈的大學生身體,轉個身份成為褓姆,特訓丈夫獨當一面。丈夫故然很不靠謙,但在丈夫終於深知自己多不濟而感挫敗時,這位媽媽說出「握有小晴的育兒書的人只有你,小晴的育兒書會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頁數」這番話,真的既感動又有共鳴。 有時候總是想假外求肯定,想確認最完美的方法教養小孩。有時候也會禁不住與其他同齡小孩比較,看著那些MILESTONES去數著小隊友完成了多少。但其實小隊友有自己的脾性,有自己的長處,也有他的弱項。我和神隊友也各自有著自己的性格和特質。這些交織出我們的相處模式,三人間的互動,組成了這個家。 提醒自己放開批判,放開比較,以開放的心把小隊友(和神隊友)看在眼裏,慢慢地為我仨的育兒書增加厚度。 #小晴真的超可愛#這麼年幼就將要與媽媽分開好難過#看到她哭著找媽媽我都忍不住落淚#有了小孩淚點好像越來越低

|

該出手時才出手

隨著年齡漸長,自己步入中年的同時,父母也步入老年。時會與朋友交流各自父母的不同病痛雜症。近來和朋友更談開,感概很多老人家違疾忌醫,都是因為有點無法面對自己身體變差,面對失去對身體/生活的掌控。如何平衡長者的感受,同時照顧到他們的健康實在不易。沒想到這個修習,沒多久就降臨我身上。 昨天收到小隊友婆婆的電話,表示跌倒,膝蓋腫痛得無法步行。當聽到母親受傷,立刻腦海就響起了警號,想著不同的惡劣情況。心想能照X光片確認一下是否有骨裂最為理想,但小隊友的公公婆婆一再強調已看了跌打,腳也已沒那麼腫,傾談多時都無法勸老人家到醫院一看。 掛掉電話後,心裏仍然甚為擔憂,不斷地想照一下x光是「最理想」的安排,又設想不同的方法誘使母親就範。不過人在外地,不能親身到場是很大的阻礙。而和弟弟討論後,弟弟那句先看看,我也只能先等等。 隨著無法行動,慢慢冷靜下來時。發現其實將自己覺得好的方法強加於人,並不是一個尊重的做法。父母能把我養育成人,他們自有一套方法。我過於介入反倒顯得霸道,傷害了父母的心。當我再回想與母親的對話,其實母親的話氣除了透著對當時受傷時的心有餘悸外,也透著看完跌打看,傷勢有所好轉的欣喜。但我太著急,卻沒能聽到她的欣喜。我只著眼於她沒做到我覺得好的方法,卻沒能欣賞她有其自理的一套。或許母親打來,除了想我關心一下她,也想我肯定一下她。 學習尊重彼此,學習該出手時再出手。爸媽給我上的課,還沒完。 #契媽J表示可給小隊友的水蜜桃照給家母打打氣#超忙的朋友L知道家母受傷後一句有咩事我可以幫手真係令我超感動#也很感恩物理治療朋友J給的意見讓我可以安心多一點冷靜多一點#學習等待#希望等待到家母的沒骨裂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