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靜觀

近來與一位朋友交流。對方本身並沒接觸過靜觀。但因工作關係,他要了解 身心健康相關行業情況,靜觀導師這行業是他其中一個想去了解的。故他找上我了。但他聽著聽著,大為震驚。原來他之前亦曾向一位「靜觀」導師了解他的工作。他表示了解後,只是覺得很玄,以及很「WEWANWAN」(大若意指很神怪),沒有科學實證,甚至與科學對立。跟我說的幾近相反。
我聽後也大驚,靜觀真的是很踏實,而且也是學界其中一個很熱門的研究題目,有很多科學實證談及靜觀的效果。(香港連靜觀研究中心都有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會得出這南轅北轍的說法?
當晚想了良久,我開始驚覺到這或許就是所謂同溫層效應。我身邊都是受相同或類同的靜觀訓練導師,或是修習靜觀的朋友。在我身邊朋友間,大家以為是「常識」的事情,原來未必真的那麼普及。所以今天想淡談一下靜觀:
靜觀是什麼?
當要回應這問題時,很多時我都會談到JON KABAT-ZINN的定義:
靜觀是「有意」、「不加批判」、「留心當下此刻」升起的覺察。 藉以瞭解自己,培育智慧與慈愛。
Jon Kabat-Zinn
或許你可以將靜觀訓練視為一種覺察訓練。我們希望培養一份有意而不批判的覺察,覺察當下所發生的經驗。
但靜觀很有趣,你真的要親身體驗一下,才能親身感受到,「哦,原來這就是靜觀」。而我的學生曾會形容靜觀是一種態度,希望可以帶著開放的心,每時每刻留心當下,珍惜每一個片刻。也有同學形容是一種狀態,安住當下,覺察到每刻經驗的展開。
為何要修習靜觀?
但問題來了。為何要培養靜觀覺察?或許我們可以先留心一下,自己的注意力通常是怎樣的?可能你會發現自己常常分心,常常忙東忙西,但到頭來又回想不起自己做過什麼。可能你有時可以很專注,但想再進入這份專注的狀態時,卻無從入手。亦可能時常會追悔過往,或憂心未來。我們的注意力就如一隻活潑的猴子跳來跳去,由不同的任務中穿梭,在過去與未來中穿插,想要這隻猴子定下來卻不知如何是好。
而《Peak Mind》一書,正正探討覺察力/注意力(Attention)這回事,Amishi Jha教授發現從古到今,人類都面對分心這個問題。注意力這個有限資源總是被不知不覺地耗損。而到底有什麼東西不斷耗損我們的注意力,最大的部份是在腦海不斷遊走於過去未來(Mental Time Travel)。特別在壓力下,我們會不斷回憶不快過去,然後鑽牛角尖(Ruminative Loop),或是對未來很憂心,幻想無限個悲慘未來。我們的注意力猶如被騎劫,拉離此時此刻。你或許可以回想一下,當發生這些情況時,心會慢慢變得很累,有點難以集中精神。
但我們又可以如何能改變這個「天性」呢?Amishi Jha教授這位注意力專家,她表示經過不同的嘗試,她發現靜觀訓練是她暫時找到唯一有效,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這份習性,更好地運用覺察力這有限的資源。
如果你覺得,相對起繼續容讓心不受控地跳來跳去,你更希望可以能把握覺察力的力量,或許試一下練習靜觀會是不錯的選擇。
靜觀很玄嗎?或是宗教活動?
可能你看完之前的簡介,會發現沒什麼神怪。的確,我們所談及的靜觀是沒什麼神怪,還被放到不同的科學研究項目當中。(有機會要再分享一下,或你很心急,可閱讀林瑞芳老師的《靜觀自得》一書)
不過你可能會好奇,但常常聽靜觀源於佛教,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的確,靜觀的起始源於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但經學者卡巴金帶到醫學界後,將之整合並去除宗教部份。如今學術界指的靜觀,泛指紓緩壓力及抑鬰的訓練方式。我很喜歡林瑞芳教授在其著作中的形容。她討論到靜觀修習與宗教的關係。靜觀練習不涉及宗教,但一些宗教傳統的確有靜觀的修習:佛教待稱之為「禪修」或「正念」、天主教徒或基督徒稱之為「靜修」或「靈修」。不少天主教或基督徒會在祈禱前做靜觀練習,讓自己靜定下來才和上主溝通。因此,我們不須把靜觀看成是某一個宗教獨有的專利品。靜觀是千百年來,不同種族、不同大化、不同靈性修養傳統留給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
靜觀是藉著控制呼吸,放鬆肌肉,令自己放鬆的練習嗎?
的確有不少放鬆方法是藉著控制呼吸或有意放鬆身體,達至鬆弛的效果。雖然靜觀有很多練習是留心呼吸和身體,但意向完全不同。為何我們要留心身體和呼吸,其實是因為這些必然是當下的經驗。我們無法留心上星期的呼吸,昨天的腳痛。若要留意身體感覺或呼吸,我們必然要回到當下,才能感受到。所以身體和呼吸是我們安住當下的錨。當然,留心身體和呼吸除了幫助自己安住當下,還有其他的效果。這可以有待大家在修習中慢慢發現。
而不少朋友會在練習中,感受到放鬆。我們會笑言這些是副作用,但我有時會因此頗為感動。身體是何其奇妙,當我們能夠提供一個空間,它自然會調自,回到放鬆和自然的狀態。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發現靜觀並不複雜和困難,也不是很玄很神秘,是每個人都可以練習的技能。
Mindfulness isn’t difficult. We just need to remember to do it.
– Sharon Saltzberg
靜觀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記得去做。
– 莎朗·薩爾茨伯格
靜觀只待我們記得去做。持之以恒地練習,會幫助我們記得,特別是在困難的時刻。這也是我寫這份通訊的初心,希望支持彼此,記得去做。今天再次邀請大家一同修習,一起練習「回到呼吸」!
(可跟隨以下音訊練習,或跟隨文字練習)
- 稍稍調整坐姿,讓雙腳著地。
- 讓注意力安住在呼吸上
- 如發現分心,只需要溫柔地將注意力帶回呼吸上即可
期待再與大家一同修習。培養覺察、慈愛,照顧身心。
詩敏Aya上
PS:
其實與朋友談完靜觀後,回想起自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何為正宗靜觀?反倒覺得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再次重讀,其實初心不變,但又有另一番感悟。如何做到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但又能守著靜觀的初心。
不禁想起好友小聰老師,有次他都有點氣結地跟我談到類似的情況,可能靜觀真的太熱門了,反而有不少人開始「掛羊頭賣狗肉」。還記得小聰老師當時真的很憂心,他擔心靜觀這麼好的東西,會因為這些現象而被誤會,有人因此對靜觀有所偏見,甚至受到傷害。
在此也分享小聰老師談靜觀的文章,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與身邊其他朋友分享分享。
而大家有興趣深入了解靜觀,我個人是很推介林瑞芳老師的《靜觀自得》。
此文為2022年6月9日的「詩敏Aya靜觀通訊」和「詩敏Aya靜觀通訊Podcast」。有興趣可點擊連結訂閱最新通訊。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