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靜觀的七個態度(六)—— 接納Acceptance

當預備這篇文章時,我嘗試在維基百科中,看接納(Acceptance)一詞的意思。維基百科是這樣詮釋的,「我們的一個心理狀態,同意現實的情況,承認它們並不試圖改變它們或抗拒它們。」這和我們普遍的認知上很接近。可以看到有兩個特質,「承認」和「不試圖改變/抗拒」。
強求的習性,苦的來源
對一些中性或愉悅的事,我們要不試圖改變並不困難,甚至是非常自然的事。但面對厭惡的事,要做到就並不容易,總想做點什麼改變它們。
或許到這裏你會留心到上週談到的「強求」的影子。我們會想要強行改變令自己感到厭惡的事物。如上週的分享,求不得令我們很痛苦。當我們聚焦於那不如心意的部份並想要改變他,這令我們苦上加苦。不接納是痛苦的來源。
純然的覺知是了解事物的起點
可能你會問,那可以怎麼辦?而方向正來自接納的兩個元素中的另一個開始,「承認」,我想在此用「覺知」一詞。
注意到每刻經驗的變化,全然覺知事物。試一下停一停下來,不需急於做任何的行動,只是純然留心事物如何如實呈現。你會發現透過純然的覺知,正帶領我們走向接納。當我們能如實觀察當下的處境,以及自己的感受時,某程上甚至是一種解脫,從好像要做點什麼之中解脫。
如前言所說,我們心的傾向是依戀愉悅,抗拒憎惡。但其實接納只是我們容讓這些經驗自然存在,不需要喜歡或厭惡。所有事物的呈現都是很自然的事,只是我們的心慣性地將之分為喜歡與不喜歡。
就算不喜歡,如我們都能容讓這些經驗自然存在,我們就不用花盡力氣強求改變。
當我們放下強行改變事物的衝動,就能更清楚看到事物的呈現,擺脫情緒和批判的束縛,我們將對不同可能性持有更開放的態度。
其實接納事物自己呈然並不代表我們不作出任何改變。如實覺知只是改變的第一步。如我們不能清楚看到事物,不斷被自己厭惡或依戀所蒙蔽,我們就只有陜窄而慣性的方法回應處境。
接納他人是尊重的體現
當談及尊重他人,其中一個元素是能看到對方的不同,不將之視為服務自己的工作,或附屬品,接納他的不一樣。舉個例子,你可能不喜歡孩子選擇的衣服,但你容讓他自己去做決定,而不是強行要他穿你為他選的衣服。又或是老師可能不喜歡學生們某些主意,但仍容讓他們以自己的想法去嘗試。
在接納的基礎下,我們可以尊重彼此的不同,並尋求令彼此覺得合適的相處模式。你可能發現很多時爭吵,其中一個常指責對方的事,就是「關佢咩事」(與你何干?),指責對方管東管西,埋怨對方想強行改變自己,以權力壓下來逼使你跟從他的指示而行。那時候,我們就感到不被尊重。反過來看,其實我們都想要被人接納,接納本身的那個我。都想被容讓呈現出真實的自我。
我們都需要與他人建立連結。還記在早前所介紹的書《靜下來工作》,書中談到我們都有同理和社交的需要。需要與他人建立連結,會選擇跟信得過、易於理解和溝通的人同一陣線。
但很多時想有所歸屬,但卻怕不被接納,所以不敢展現自己。有時甚至都忘了本身的自己是怎麼的一個模樣。或許我們感到天生就有缺陷/不完美,為自己感到羞愧。正正源自於我們一直以來不被接納的經驗。
接納自己迎接真正的解脫
我們有一份迷惘,總視自己天生就有缺陷,需要花心力去改變和控制。在他人前要加以掩飾,為自己的不完美感到羞愧。但我們卻同時想有所歸屬,又覺得被愛是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又苦於自己的不完美,感到與人疏離。
為了走出迷惘,我們要重新看清,所謂的「不完美」是怎樣的一回事。可能不完美只是自己加諸的批判,其他人/社會所加諸的評價。每個人都是獨特而自然的存在,自身本是圓滿。
在《全然接受這樣的我》一書中分享到禪觀大師僧燦教導:
真正的解脫自在就是對「不完美不憂慮」,如實接納我們身為人的存在,如實接納所有的生命。不完美並不是問題,只是自然的一部份,我們都會被欲求和恐懼所束縛,也會不知不覺地行動,會病會死。我們如能如實接納這些「不完美」,我們就不用花費氣力去令自己變得「與眾不同」,也不用迷失在擔心出錯的恐懼之中。
今天想邀請大家一同修習,練習如實接納當下經驗,如實接納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有意地停下來留在一天偶爾停下來問自己:這刻我是否如實接納自己的本來面目。盡可能不要批判自己,只要清楚察覺自己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情感、念頭和行為現就好。當我們練習覺察,容讓和接納所有經驗自然展現。當越清楚知道自己有缺乏自我價值感的迷惘,它就越會失去對我們生命的掌控。我們就能活得更清明、自在。
有興趣看回之前四個態度,可按連結:
修習靜觀的七個態度(一) — 不批判 Non-Judging
修習靜觀的7個態度(四) — — 初心 Beginner’s Mind
修習靜觀的7個態度(五) — — 不強求 Non-Striving
此文為2022年5月12日的「詩敏Aya靜觀通訊」和「詩敏Aya靜觀通訊Podcast」。有興趣可點擊連結訂閱最新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