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靜觀的7個態度(四) — — 初心 Beginner’s Mind
|

修習靜觀的7個態度(四) — — 初心 Beginner’s Mind

經歷隨著成長與日俱增,我們對事物建立起概有的印象或概念。亦慣於以此審度經驗,繼而慢慢失去對事物的好奇。我們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想法和預計,而對當下所發生的事就失卻了一份覺察。那份感覺就像是 我都「知道」對方要說什麼了,不用再「聽」下去了。當我們習慣於對大部份事物都抱持著這個態度時,生命的體驗就變得單一而枯燥乏味。
尋回初心,幫助我們看到每刻的豐盛和可能。

|

修習靜觀的七個態度(六)—— 接納Acceptance

當預備這篇文章時,我嘗試在維基百科中,看接納(Acceptance)一詞的意思。維基百科是這樣詮釋的,「我們的一個心理狀態,同意現實的情況,承認它們並不試圖改變它們或抗拒它們。」這和我們普遍的認知上很接近。可以看到有兩個特質,「承認」和「不試圖改變/抗拒」。 強求的習性,苦的來源 對一些中性或愉悅的事,我們要不試圖改變並不困難,甚至是非常自然的事。但面對厭惡的事,要做到就並不容易,總想做點什麼改變它們。 或許到這裏你會留心到上週談到的「強求」的影子。我們會想要強行改變令自己感到厭惡的事物。如上週的分享,求不得令我們很痛苦。當我們聚焦於那不如心意的部份並想要改變他,這令我們苦上加苦。不接納是痛苦的來源。 純然的覺知是了解事物的起點 可能你會問,那可以怎麼辦?而方向正來自接納的兩個元素中的另一個開始,「承認」,我想在此用「覺知」一詞。 注意到每刻經驗的變化,全然覺知事物。試一下停一停下來,不需急於做任何的行動,只是純然留心事物如何如實呈現。你會發現透過純然的覺知,正帶領我們走向接納。當我們能如實觀察當下的處境,以及自己的感受時,某程上甚至是一種解脫,從好像要做點什麼之中解脫。 如前言所說,我們心的傾向是依戀愉悅,抗拒憎惡。但其實接納只是我們容讓這些經驗自然存在,不需要喜歡或厭惡。所有事物的呈現都是很自然的事,只是我們的心慣性地將之分為喜歡與不喜歡。 就算不喜歡,如我們都能容讓這些經驗自然存在,我們就不用花盡力氣強求改變。 當我們放下強行改變事物的衝動,就能更清楚看到事物的呈現,擺脫情緒和批判的束縛,我們將對不同可能性持有更開放的態度。…

|

修習靜觀的7個態度(五)—— 不強求 Non- Striving

很久很久以前,在佛陀還在世的時候,有一位煩惱很多的農夫。他聽說佛陀很有智慧,所以決定請求佛陀開示。 他的煩惱多到數不清,像是天氣不是太乾就是太濕,收成始終不理想。他很愛他的太太,但她愛挑毛病且過於精明。他對小孩也有滿腹不滿,因為他們長大後對他不再如往常感激。此外,他的鄰居常常干涉他的生活,散播他的不實謠言。 佛陀看著他說,很遺憾但他幫不上忙。他解釋,「所有人都有八十三種煩惱,這就是人生。當你解決了一種煩惱,另一個就取而代之。佛法無法幫你解決煩惱,但或許可以幫助你面對第八十四種煩惱。」 「第八十四種煩惱,那是什麼煩惱?」農夫問道。 「你不想要煩惱,」佛陀說。 出自《靜下來工作》一書 當今天提筆想寫這「不強求」的題目時,不禁想起這故事。我們可能或多或少都如這個農夫般煩惱,希望工作收獲如理想,希望另一半高富帥,或甜白美,又希望小孩聽聽話話,最好讀書、體育、音樂樣樣精。又想人際關係良好,受歡迎,可以人見人愛車見車戴就最好了。為了這些希望,我們很努力。努力工作討好上司,不斷鞭策另一半上進或改變,為孩子報無數興趣班,爭取考入名校,求他能達十項全能,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但當事與願為,努力去求卻求不得時,真的很苦。不禁問自己這麼努力,為何沒有回報?又可能問自己做錯了什麼,又或怨天尤人等等等等。我們總是有種錯覺,當事情不順心時,應該有些事可以改變。 這份強求心就如原廠程式般安裝在體內。又的確有部份原因是天性。為了求生,我們對負面的事特別敏感,因在原始時代,很多時令我們心生抗拒的事,都有機影響我們的生存。雖然我們身處現代社會,但這份源自於祖先的本能仍影響我們。除了求生本能,社教化也起了很大的影響。社會鼓吹競爭,力爭上游。在廣告和電視劇的渲染下,某些標準或價值在心中植根。我們就如一隻面前掛著紅蘿蔔的小驢,力求追到那顆紅蘿蔔。當吃不到紅蘿蔔,就很煩惱,因為我理應要吃到,我需要吃到。因為社會告訴我,我需要也應該要吃到。 老師曾有一個關於兩支箭的比喻很適合用來作補充。人生所發生的不順之事,如箭一樣射向我們的心,痛。但當我們不想要這種痛,想要強行改變時,如第二支箭射向自己(有時不止一支….),痛上加苦。靜觀並不能除去第一支箭,但卻能避免我們向自己射第二支箭(或少射幾支吧)。人生無常,不順心之事不能免除。但我們不想要煩惱,因強求而生起的苦,卻能透過練習免去。…

|

修習靜觀的7個態度(三)—— 信任 Trust

每一個當下可能都開出不同的花朵,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味道。或許有些是我喜歡的,或許有些是我不喜歡的。我不會知道下一刻會開出怎樣的花朵,不過相信自己可以與變化著的繁花共處。繁花的比喻,也可以用在我們的內心,內心裏也有很多花蕾,她們也會在合適的時機開花結果,她們只需要我們耐心的等待和信任。(可以點擊以下連結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