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藉推介:「靜下來工作」

這次介紹的書《靜下來工作》,是一本給管理層、或需與人合作的人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是由GOOGLE開發的「搜尋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 課程的開發者之一Mark Lesser所撰寫。他本由禪修中心的廚房走到企業界。以自己的管理和訓練經驗,寫出這本書。 還記得老師曾提及過,要成為一個靜觀導師,其中一個條件是能否用聽眾的語言談靜觀。如用小孩聽得懂的方法介紹靜觀,以家長關注的角度分享靜觀。而這本書正正以職場角度,談靜觀這回事。 我常常覺得能將靜觀放到生活,甚至生命當中,才能深刻感受到它的力量。而「工作」其實花了我們整個生命很多的時間,如果將靜觀引入工作,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光景。而在書中正勾勒出這個光景。這本書並不是那種橫向式如「靜觀工作的七個方法」的書藉。而是由最基礎的原則—7個修練,每個修練副以很多的故事詮釋。而這七個原則環環相扣,由內到外,由自我檢視到與人連結,再到整合行動。這不禁讓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感。 我想分享書中其中的兩個啟發,行動與價值的一致性,和藉著坦承脆弱與人連結。因為太多想分享的,所以今天先分享第一個,行動與價值的一致性。 行動與價值的一致性 接受志業的召喚…

|

《練習不抱怨》個人讀後感

又是一本本來不打算買的書。但有天實在太挫敗,忍不住碎碎念時,決定買這本書為自己打打氣,也看看對方用什麼方法練習不抱怨。這位作者是法國人,在她的形容下,原來法國人很喜歡抱怨,甚至聲稱是全世界最愛抱怨民族。也令我很好奇到底作者怎樣面對挑戰。 到底抱怨是怎麼一回事? 很多時抱怨是面對不順心的事的一種訴苦,將自己視為受害著,將挫折及不滿的情緒歸疚於人。而人在有意無意間,希望透過抱怨達到以下的目的。 想要尋求協助。希望藉著抱怨,令對方伸出援手,解決困況。 想要突顯自己。藉著批評其他人的不是,有種抬高自己的感覺。 想要反抗不順心的事(強求改變)。因不順心所生起的抗拒心,因不接納所以以抱怨的形式呈現。 抱怨有什麼問題? 這或許可以從我在今年決定不再碎碎念開始。我發現太常向朋友碎碎念神隊友的事,好像令她們對神隊友有極大的印象偏差。坦白說我都有點過意不去,也覺得是自己一手造成。所以在今年決定不再碎碎念(好吧,我有留一條「生路」給自己,我留了兩位朋友,在我真的很挫敗時,打去「舒發舒發」,她們都是不批判會聆聽的好女人XD) 除了自己親身的體悟,書中有更詳細地特顯了抱怨的問題。 首先是態度上的問題。在抱怨時,很多時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而這個角度容易讓我們陷於無力狀態,因為「傷害」是由他人造成,自己不能改變。…

《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個人讀後感

這次終於是一本計劃要買的書。因想多看一些關於Expressive Wirting的書藉。這本書是集結 作者Julia 教導藝術家找回創意的心得 作品。算是一本自助書,有12週的歷程可以跟隨去做。其實英文書名更能顯出她這本書的意向:The Artist’s Way: A Spiritual Path…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個人讀後感

再一本沒想過要買的書。其實一直都有聽過這本書,但就憑「怦然心動」和「魔法」二字,作為一個中女真的有點不好意思買下來。而這麼標題檔的書名,亦令我有種「水份」甚高的感覺。 但緣份就是很神奇。正當我每月檢討自己的一年目標進度時,有感斷捨離的進度有點落後,就心想不如看一本斷捨離書提升一下動力。然後又不知為何這本書再次映入眼簾。好吧!人生有點累,看點輕鬆少女風的書不會遭天譴的。一看,真的有點欲擺不能。 雖然少女風,但她的斷捨離手法卻很果斷,亦很簡單。就是只留下心動的東西,為每件物品定下一個安放的位置。但在這兩個原則背後,卻暗藏大道理。 為何只留下心動的東西?因這才是當下此刻重要的事物。她提到不捨掉棄的東西,大多與過去和未來連結:對過去的不捨、對未來的不安。但此刻最需要珍重的,才會令我們心動。所以她基本上是鼓勵客戶將所有不心動的東西送走,讓自己最珍視和心動的東西環繞自己。其實這想法一級棒,為何心力要花在依戀過去,或對將來感到擔憂。為何不把心放在當下最愛和最重要的東西上? 為每件物品定下位置的見解,在功能上她有一些解說。但我更愛是她惜物的態度。字裏行間都感受到她對物件的尊重。她深信每件來到身邊的物件都支持著自己或客戶。所以如它沒有一個位置休息,會很不安,也很對不起對方。她很重視珍惜讓她心動的物件,亦會為令它們作適合的照顧和安排。其實這份態度,除了物品,對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又有沒有為令自己心動的人與事,留一個空間?還是被很多形形式式但並不讓自己心動的事而營疫。從練習對物件的尊重,繼而延伸自生命其他的部份,是一份很好的修習。 最後看到麻理惠老師的一句說話,很觸動,看了數次,很想在這分享: 「因為某種綠份而拿起這本書的你,一定有相當強烈的意識,想要改變現狀,想要重整人生,想要發光發熱,想要改善現在的生活,想要變得更幸福。我保證,這樣的你絕對能夠變成會整理的人。」 好!繼續加油!修行!

《寫吧!為了抵達自己》個人讀後感

《寫吧!為了抵達自己》個人讀後感

又是一本沒想過要買的書。其實這書是在找關於Expressive Writing的書時,意外找到。何以一口氣就買下,最主要是作者的人生故事,讓我決定作為一份支持買下來吧!(我也對她對書藉和文字的狂熱深感佩服!) 作者來自於台灣的一個小村莊,父母離異,她一直跟著爺爺嫲嫲生活。但爺爺嫲嫲不斷以語言虐待她,再加上父母在童年時的缺席,她身心都受盡創傷。在後來她逃離了那個讓她傷痕累累的原生家庭,但過去的創傷仍深深影響她的生命。她這本書分享到她如何靠她心愛的文字,治療自己,改寫生命。 閱後我會推介這本書。書中的分享活生生地呈現生命的痛,也分享生命的轉化。其實一邊看一邊都很心痛者。當她分享她那破碎的家庭時,真的忍不住落淚。也很想知道她是如何走過這麼多的傷害和痛苦。她一路分享她如何走過的歷程,感受到她身上那份勇氣,縱然她經驗了很多傷痛,但她仍一步一步向幸福走向。 這本書縱然分享了她那沉重的家庭故事,但也為人帶來滿滿的動力。她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如何在閱讀和寫作中獲得療癒。她的分享也很真實,我相信她仍在治療的路上,但生命路上就是會迎來大大小小的「傷害」,重要的不是被治好,而是學會方法治癒自己,培養智慧照顧身心。而作者正正用她血生生的經驗分享文字如何支援她療癒自己,抵達自己。 她作為一個教導寫作的老師,也在書中分享了大大小小的心靈寫作練習。不過最讓我深刻,還是她提到不否定、不限制、不比較這三個態度。縱然作者並非一位修習靜觀的朋友。但她這三個態度卻與修習靜觀的態度不謀而合。在書寫中練習不批判,在生命中修習不批判,相信生命會變得不一樣。

《最高學以致用法》 個人閱後感

沒想過買,但因自己好像看了不少東西,又有不少想法,但好像沒有什麼效率去輸出。但現在時間真的太寶貴了,但想做的事又很多。所以希望能更有效率地工作。最後因為我很喜歡的博客瓦基介紹下,就買了!看完其實都滿喜歡。喜歡閱讀他沒壓力,有很多有趣小點子可以立刻試用。對我來說很不錯,因為自己也努力打造了一個工作的初形。而他的小點子就像配件一樣,我可以用來改裝和優化我的作業模式。 以下是我嘗試加入自己工作模式的小點子: 記錄自己的狀態:本來每天都花20分鐘去整頓下自己預備工作,加入記錄自己早上狀態,希望可以更掌握自己的狀況 睡最少7小時:太多書藉提到睡眠對生產力的重要,縱然多想有多點時間工作,但還是想試一下確保自己有足夠休息 做出簡短輸出:之前一直都想就某一主題組織好才發文。但他提到不斷發文,也是有其好處,所以也嘗試重拾FB和IG,打點輕鬆短文,滿足一下自己有不少小點子想分享的小慾求 另一個滿喜歡的點,是他也在面對輸出上意識重要性。以下有些點子我亦很希望自己記著,實踐。 做才能成長和改變:不斷提自己不要再等「時機」到才去做。其實最多人安慰我,就是小隊友大點就會好了…..但我還是想嘗試在這有限的環境下,做我能做的,不想等到18年後了T^T 5分鐘後就會有動力,先動手吧:這對我真的超大鼓勵,原來開動了小引擎,熱身5分鐘後就會好了。我有點拖延症,但只是要自己硬著頭皮5分鐘還是可以。試了幾次,真的效果不錯! 目標不用100分,做到30分即可,然後就可把餘下的時間留來潤色修改:我超級同意。我在出NEWSETTER時,我常常想要100分,但時間所限,我都是把70分的交出去(順便學習人沒完美吧),但30分的想法,令我寫作更沒壓力。雖然不知能否交出更高分數的文章。但起碼我更易完成文章。 另一個令我反思到的,是反饋這回事。我一直都有想改進自己,但發現自己並沒有好重視反饋。在書中亦一再強調,收集和處理反饋,是很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