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靜觀的七個態度(一)—— 不批判 Non-Judging(附靜觀聲帶)
記得早前有學生跟我分享她的靜觀修習,提到她練習時都頗易分心和感沉悶,很多時也不覺得特別放鬆。她在想是不是我們太多時停留在思考上,而忽略了身體的感覺。如能提升對身體的覺察,是不是就可以有助減壓?
當我看到她的分享/疑問時,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修習歷程。固然在靜觀練習上,可以提升我們對身體的覺知,亦可以讓我們從繁忙的腦袋中停下來,減低心煩焦慮。而放鬆和減壓亦是不少朋友對練習靜觀的期望和印象。但對我來說,在靜觀練習中培養的靜觀態度,反而對我有更深刻的影響和裨益。在長遠的角度支持我達至幸福快樂的人生。
而Jon Kabat-Zinn在他的著作Full Catastrophe Living中提到修習靜觀的七個態度,當中包括:不批判(Non-Judging)、耐心(Patience)、初心(Beginner’s Mind)、信任(Trust)、不強求(Non-Striving)、接納(Acceptance)、容讓/放下(Letting Go)。
當持之以恒修習靜觀時,會慢慢發現這些態度會在心中發芽。而有趣地,了解這些態度並將之加入修習當中亦可深化修習。所以當收到同學的分享時,亦讓我想寫一下這七個靜觀態度的文章。
今天先來寫第一個:不批判
相信有練習靜觀的朋友,在老師或聲帶的指示語中,都常會聽到這句。「分心係人之常情,唔需要責怪自己」(好吧,我每個學生好像都會背這句話@@)或是「唔需要去搵特別既感覺,純綷觀察依家已經係度既感覺」。這些指示語都是希望我們可以帶著不批判的心,去留心當下的經驗。亦是從靜觀練習中培養不批判的態度。
我們的腦袋很慣於批判或判斷,判斷這是有用還是沒用(忽略「無關重要」的經驗),好與不好,亦善於解決問題。這慣於批判的心會跟據我們的喜惡去判斷好壞,如這個經驗讓我們愉悅,那就是好,如這個經驗令我們感到厭惡,那就是不好。這個批判的能力讓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處理生活中種種的問題,是人類進化所獲得的技能。
但有時候,判斷的心卻是我們痛苦的源頭之一。當我們面對厭惡的事物時,有時候可以消除那些令我們厭惡的事,有時卻並不能如願。當這些厭惡的事物持續出現,我們的腦袋又不斷苦尋方法,最後陷於鑽牛角尖當中,令我們苦上加苦。例如:我在孕早期曾出現一次較嚴重的出血情況。那天如常地梳洗,吃過早餐,再去洗手間時,發現出現鮮血(量還不少),後來更發現血塊。(對一個孕媽媽來說,鮮血和血塊很恐怖,好麻….)第一時間通知小隊友他爸,然後就躺在床上平躺戒備。因為時間剛好在中午,我還要等一到兩小時才能去掛診看醫生。那個判斷的心不期然地冒出來,想要找出原因,想要出來幫我解決問題,很多很多的想法快飛地在腦袋出現。不斷想著自己之前做過什麼,又吃了什麼。
「到底為何會這樣?」
「我做錯了什麼嗎?」
「難道我和小隊友緣盡於此?」
這些想法並無助於處理當時的情況,更令我的心情更為激動和無力,無助安胎。(不過有這些想法也是人之常情,也不用太批判這些想法。)
面對孕期中的身體不適,面對將為人母的挑戰,甚至生產時的強烈感覺(或痛楚),相信不少孕婦或多或少也有類似的經驗,腦袋忍不住胡思亂想。可能會責怪自己做錯什麼,擔憂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不忿於自己遇到某些人與事,責怪其他人的不配合等等。這些想法很多時並未能為我們解決問題,反讓我們苦上加苦。
我很喜歡老師的一個比喻,人生會遇到令你感到苦的事情,就如在心中射了一支箭,痛。但當我們那批判的心想不斷尋找方法解決,但卻不成功,或鑽牛角尖時,在心中又再打上一支箭,痛上加痛。而很多時,我們那批判的心可能不止打一支箭,可能再打上十箭或一百箭。靜觀練習並不能讓我們免於第一支箭,但卻能讓我們免卻之後的數十或數百的箭。其中一個方法是修習靜觀,培養不批判的心。
在靜觀練習中,我們以另一種態度—不批判的心,純綷觀察這些想法(而不是以批判的想法去Fight back那些批判的想法),會留意到這些批判的想法有些特質,包括
1. 不知不覺地和很快飛地出現
2. 感覺很真實和吸引人繼續想下去
3. 會隨著心情而變化
4. 會隨著個人經歷和喜惡有所偏差
當我們可以退一步純然觀察這些想法的出現,我們會發現我們可以和這些痛苦的想法保持一點距離,更清楚看見這些想法的特質或自己的固有思想模式。而沒那麼容易陷入其中,跌進牛角尖之中。而你亦不一定要相信那些痛苦或批判的想法是真的,有自由去選擇如何應對。
如有興趣可以嘗試由回到呼吸做起。(也可跟從以下約3分鐘左右的聲帶練習)
在呼吸練習中,當發現分心或有批判的想法時,可以純綷知道自己分心或有批判的想法,然後溫柔而慈愛地陪伴心再次回到呼吸。在反覆的練習當中,培養不批判的心,會慢慢發現自己較易與批判的想法保持距離,亦更有空間和餘力應對生命的挑戰。
#除了靜觀呼吸練習外慈心練習也是很好的練習培養不批判心
#希望遲些有機會寫一下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