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藉推介:「靜下來工作」

這次介紹的書《靜下來工作》,是一本給管理層、或需與人合作的人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是由GOOGLE開發的「搜尋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 課程的開發者之一Mark Lesser所撰寫。他本由禪修中心的廚房走到企業界。以自己的管理和訓練經驗,寫出這本書。
還記得老師曾提及過,要成為一個靜觀導師,其中一個條件是能否用聽眾的語言談靜觀。如用小孩聽得懂的方法介紹靜觀,以家長關注的角度分享靜觀。而這本書正正以職場角度,談靜觀這回事。
我常常覺得能將靜觀放到生活,甚至生命當中,才能深刻感受到它的力量。而「工作」其實花了我們整個生命很多的時間,如果將靜觀引入工作,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光景。而在書中正勾勒出這個光景。這本書並不是那種橫向式如「靜觀工作的七個方法」的書藉。而是由最基礎的原則—7個修練,每個修練副以很多的故事詮釋。而這七個原則環環相扣,由內到外,由自我檢視到與人連結,再到整合行動。這不禁讓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感。
我想分享書中其中的兩個啟發,行動與價值的一致性,和藉著坦承脆弱與人連結。因為太多想分享的,所以今天先分享第一個,行動與價值的一致性。
行動與價值的一致性
接受志業的召喚
大家可能都曾在工作上感覺過不協調或痛苦,這不禁令我想起近來一位朋友的變化。
朋友本來一直熱愛她的工作。她在工作的公司做了近十年,也為公司盡心盡力,她亦一直為自己的工作很自豪,覺得能發揮自己所長,同時也令很多人受惠。我一直很佩服朋友的工作,也覺得她能找到一個令她如此投入的地方,實在太幸運。有時候我真的在她身上,感受到她在改變世界。她就是這麼熱愛自己工作的人。
但近來經常收到她的抱怨電話,隨著公司管理層的變動,她常常感到很不被肯定,甚至覺得新主管質疑她的人品,實在很委屈。再者,她亦覺得工作的重點不再是服務其他人,而是在服務高層的EGO,這令她更為氣結。工作變得不再有義意。我深深從她身上感受到那份「價值觀」與工作的高度不協調。
我眼看著朋友由「工作狂」變成「按章工作」,而看到她按章工作得真的很屈悶。其實除了朋友在受苦,我相信她的公司和受眾也在蒙受損失。在她的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懷抱熱情時工作,可以是多麼有感染力。但當價值與工作內容失衡時,各方面(無論個人、公司、社群)都受到多大的衝擊。
當然每個人的境況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共通點,我們都有自己相信的價值和較合乎自我特質的熱情。可能在投入現在的工作時,如我的朋友般滿懷熱情。但時間過去,隨著不同的變化(變化才是永恒麻),價值和工作漸漸不協調。可能未必如我的朋友這麼戲劇性,但卻慢慢失卻熱情。
書中對志業用了一個很浪漫的形容,稱此為勇者般的召喚。但勇者在接受使命之前,總會遇到不同的考驗,妨礙他接受召喚,擔起使命。志業也一樣,作者用三隻猩猩(BOSS?)去形容這些妨礙。
妨礙接受「召喚」的三大BOSS
這三隻猩猩其實是我們先祖一路進化,為了生存而演化的力量,牠們分別為:1緊張猩猩、想像猩猩和社交猩猩。
緊張猩猩:習慣掃描內外威脅,以有殺錯無放過的方式去掃除潛在危機。這機制孕育出負面評價和悲觀的特質,相比起正面情緒,我們感受負面情緒的速度更快,衝擊更大。
想像猩猩:回顧過去、想像未來的意識力,編織故事情節的想像能力。想像猩猩不斷比較,批評,向前思考,比起享受當下,更在乎相比其他人,自己缺乏什麼,自己想要什麼。就算得到,也會想像陷入失去時的景像,不斷尋找更好更多的經驗。
同理、社交猩猩:需要與他人建立連結,會選擇跟信得過、易於理解和溝通的人同一陣線。但因想強化連結,很多時會把外部的人全都視為威脅。
而當這三隻猩猩被觸發時,往往出現以下常見阻礙:
- 沒能看到他人的狀況和事情的全貌
- 動不動就批評自己和其他人
- 出於恐懼,沒多加思考就慣性反應。
- 害怕改變。
我相信看到這裏,大家都不約而同想起自己的一些習慣甚至陋習。這都源自於我們原始的本能。而在在身體力行的章節中,提到了藉著修習靜觀,在特定方向下有意練習,以衝破這些阻礙:
- 用心傾聽。真正的傾聽是在傾聽時不打斷、不思考怎麼回應才「正確」,只專注於當下,沒有任何目的。
- 不要批判,將自我同情擺在優先順位。很多人誤以為不批判就沒改善動力,漠視道德。但跟據Juliana Breine和Serena Chen的研究顯示,能自我同理,比較有改進的動力,也更積極彌補違反道德規範的錯誤。這鼓勵我們面對錯誤時,不自我貶抑,同時也不做防衛型的自我膨脹。這可有助建立持續的自信。
- 培養情緒覺察,避免跌入慣性反應。
- 勿恐懼改變,追求現況與理想的一致。很多時忽略或拒絕真相是因為害怕改變,特別是改變會帶來末知。我們會以拖待變,充耳不聞,甚至說服自己沒不滿。但當我們能覺知真實的情緒,那最好的回應是謀求現實與理想的一致,做出改變。
面向痛苦,適切回應
我們慣性會避苦求樂,但其實痛苦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事情。當工作與價值不一致時,會引來痛苦或不適。這些不適甚至痛苦,其實在幫助我們辨識問題。就如生理痛感一樣,其實都在提醒我們那些地方出了狀況,要被關注。當我們願意面對和接受痛苦,我們就能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或最有意義。同時,當我們覺得事情或工作枯燥乏味時,若能以好奇和愛去看待,才能看到真正重要的事,和明白困難是必經階段。
所以當我們發現不協調時,相比起順從三隻猩猩的指揮,我們學習在覺察中面向不協調,尋找改變的空間,拉近現實與價值兩者間的差異,可以避免跌入為做而做,失卻熱情,心靈枯乾的苦況。
當然要如何行動,真的是一份藝術和學問。在書中除了提到剛剛那四個練習外,也提到「適切回應」。何為適切回應?或可反問自己獲得答案,「對於所有相關的人來說,什麼樣的回應最能得出最好的結果?」隨著每一個當下的不同,適切回應亦在變動。而這問題正正引領我們去思考當下最適切的回應。
而我覺得這除了在職場上合用,其實在日常生活,與人交往上,都是很好的指標。
在承認自己的脆弱下與他人連結
書中第二個我有頗強的反思,就是以承認和明白自己的脆弱並將之分享,以此與他人建立更為深刻的連結。書中其中一個例子談再當不同機構的高層坦誠展現自己感到脆弱和獨單時,在團隊中格格不入,反倒加深了與會者彼此間的連繫。很有趣地,我們時因自己的的脆弱而武裝起來,但亦因這份武裝,令我們自己變得失去歸屬,變得更為脆弱。
慣性逃避感受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真的很可怕。特別對領袖而言。在文化上,不用是領袖,就算是一個成熟的在職人士,也理應展現出獨立,堅強的特質,更要處處小心,別被背叛或被利用。要坦誠將後背交給其他人,展現脆弱有違常理吧。(Are you kidding me?)。而我們為了要展現出這份堅強,我們很多時會切斷了對他人(可能也包括自己)痛苦的感受。理由何在?書中分享到兩個可能性,其中一個理由是免責。分清你我,你的痛苦就不是我的痛苦,我就需要做任何處理。另一個是我們也不想感受自己的痛苦,所以乾脆兩邊都不理了。不想花費力氣去體驗、分享他人的痛苦和孤單,因為這同時也承認自己的痛苦。
而為了逃避感受他人的痛苦,在文中以末日四騎士來形容,(如在婚姻中出現這四位騎士,據稱婚姻也走到末段了)它們包括:
批評 — 做出不認同的評論,以顯示對方的痛苦是自作自受,因此自己也沒必要伸出援手。
鄙視 — 輕視或羞辱他人、質疑他人的誠信和人格。我們常用鄙視來否認痛苦或質疑其正當性。如果痛苦不存在,那我們也不用將心比心了。
防禦 — 透過設置障礙來拒絕挑戰或批判,對情況或事實表示不同意。就像批評一樣,這種手法是用來否認錯誤、個人責任,以及伸出援手的必要性
築牆 — 藉由拒絕回答、給予避重就輕的回覆來達到延緩或封鎖的效果。換句話說,失敗時,對自己不想看、不想處理的事情視若無睹就好。
有沒有覺得那一個很眼熟?這些都是我們慣性的手段,拒絕與人的痛苦連繫。甚至乎,我們也會用上這些手段去面對自己的痛苦。但我們換個角度再去看,自己曾否曾被其他人用同樣的方法,將你和你的痛苦,拒之門外?但其實內心是希望得到接納、包容和明白?
「自保的安全感」和「與人連結的需求」間的矛盾
可能你會發現我地正進一個可以叫做「己所不欲施於人」既活動。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我地逃避其他人既痛苦。我們將自己的心封閉,不依賴其他人,成為一個「強者」,堅強的人。這些種種自保的行為,卻成了「己所不欲施於人」的結果,例如我們不對一段團體/關係做出承諾。我們不斷尋覓一段更好的關係或工作。不斷分散風險,不輕易信人。我們努力令自己顯得更強、更獨立,意圖不需要一段關係或團體。
當讀到書中這一環時,自己有很深的感受,感受過被傷害可以有多痛,但同時拒絕與人連結又有多大的代價。自己曾在一段信任的關係上被背叛了。我感覺那個事件將我對人的信任都打碎了。亦可能因為心受了重傷,也可能為了保護自己,心自然地上鎖了。有好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感覺不到感情,總覺不到其他人的痛苦,世界的顏色也像蓋上了一層薄紗,變得暗淡。
努力修習靜觀,坦言自己也有一份這樣的動機,可以依靠自己,不需要等別人明白自己,也能療癒自己的能力,那我就不需把脆弱的自己交到其他人手中,再受傷害。
但其實這並沒令我變得更快樂,就是那裏有種怪怪的感覺,就如文中最開頭那些高層的分享,與群體格格不入,自己如局外人一樣。終於在一次瑜珈導師訓練課程中,我終於開始領悟當中的問題,去愛就是要承擔被傷害的可能,原來我拒絕去愛了。在課程中,我分享了我那痛苦而脆弱的經驗,縱然同學認識了不太久,但她們並沒批判我的脆弱或愚蠢,同學們對我的分享產生共鳴,更有同學向我坦誠自己也曾受到傷害的經歷,表達對我痛苦的同理,給了我一份支持的擁抱。並非我的能力和堅強令我與其他人有所連繫,而是我們彼此間都曾有痛苦和脆弱,而是這份人性共通令我們走在一起。
獨來獨往,讓我們漸行漸遠。其實這也削弱了我們的力量。我們拒絕合作和協助的同時,也拒絕接受其他人的給予和協助。也犧牲了人生豐富的經驗,沒殺了成長的機會。
人與人間盤根錯節的關係
我們時常誤會自己可以獨善其身,但其實人本身就是交織在一起的存在。書中用盤根錯節來形容。世界萬事萬物都相互依賴,包括家人、社群、政治、以及地球種種。有形無形地交錯。我們可能先會聯想到最明顯看到的人際關係,家人、朋友、同事、師長等等。繼而想到維持生活背後努力的人,如清潔工、農夫,甚至冷氣技工。其實就連無形的東西,也是依賴他人,包括我們的語言、音樂,知識如數學、哲學等等,都是由無數的人作出的供獻。所以我們的身分、價值、思考方式等等,都依賴著他人。這種盤根錯節的關連實在難以理清。
縱然有受傷的可能,仍值得去依賴他人
事實如此,但我們就是會去忘記大家需要互相依賴這回事。只因依賴他人時所會感到脆弱,他人亦可能會讓我們失望,同時也不想承認自己有多需要他人協助。可能大家再次看到那三隻與生俱來的猩猩作崇。緊張猩猩不喜歡揭靈弱點,怕被攻擊。想像猩猩會聯想很多差勁的場景、失敗的故事。我們的心總是有無限的聯想,無限的擔心,擔心對方反咬自己一口,擔心對方會為了更好的工作或另一伴拋棄我們,等等等等。
消極上,我們難以獨善其身。積極上,與人交往間的苦樂,卻是人生豐富的經驗。冷漠和孤立的代價是不能與人相連。也拒絕了感受愛和連結。當能把後背脆弱的部份交托,是一種美妙的經驗,也是我們天性的追求。相比起待在小溫室左轉右轉,還是冒著擦傷跌損的風險,但可經歷山路上種種發現和新奇更為有趣?
信任自己和他人去回應恐懼
除了習慣性地以孤立與冷漠回應這些恐懼,我們可以以「信任」去面對。信任自己,在修習中,培養的慈悲和覺察,會有能力讓自己面對未來所發生的種種。信任其他人,我們都有共通的人性與慈悲,我們均有將心比心,彼此連結的能力。
記得一行禪師「與孩子一起做的正念練習」一書中提到,當面對困難的溝通時,當我們能夠與自己的痛苦好好相處嗎?我們可以理解對方的痛苦嗎?當我們能全然明白對方的痛苦時,我們就能用愛的語言溝通。慈悲會守護我們。當我們修習慈悲,學習與困難共處,我們就知道自己有能力走得過去。很多時互相傷害,只源於我們看不到彼此的痛苦。
改變世界
當我們獨善其身,我們只看到自己。但當我們能看到彼此,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或許你會覺得自己很小,無法改變世界。但以下這世說話可能改變你的想法。
「如果你認為自己太過渺小,不足以改變任何事物,那麼請試著在臥房裏與一隻蚊子共眠。」— 非洲古諺
我常常覺得自己身處的環境,就已經是一個小天地,一個小「世界」。當我們每人都能熱愛自己所做之事,在自己所做之事上找到意義或使命感,能與周遭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已經改變了自己的世界。這份改變會在盤根錯節間,如漣漪搬擴散開去。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在這世界中的地位。
在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講法。「我們之所以靜觀,是為了彼此修行。透過靜觀,我們得以培養傾聽的能力、給予他人更深度的回應,讓自己更有能力幫助他人。」其實我也有這份感覺,知道有人會看這些分享,有人會與我一起修習,對我來說是一份很強力支持。當我想到有人一起持續練習,可以以更慈愛的態度回應周遭,就想像到世界在一小步一小步變得美好。期待同大家一起在這條路上努力。
練習、練習、再練習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在書中提到一個小故事:
一位初到紐約的觀光客隨機問了陌生人,「我要怎麼才能到卡納基音樂廳?」陌生人毫不無遲疑地回答「練習、練習、再練習。」
要減少現實和理想間的落差,由不知不覺走到有知有覺。也是練習、練習、再練習。送給大家,共勉之。
此文為2022年4月14及21日的「詩敏Aya靜觀通訊」和「詩敏Aya靜觀通訊Podcast」。有興趣可點擊連結訂閱最新通訊。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