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不抱怨》個人讀後感

又是一本本來不打算買的書。但有天實在太挫敗,忍不住碎碎念時,決定買這本書為自己打打氣,也看看對方用什麼方法練習不抱怨。這位作者是法國人,在她的形容下,原來法國人很喜歡抱怨,甚至聲稱是全世界最愛抱怨民族。也令我很好奇到底作者怎樣面對挑戰。
到底抱怨是怎麼一回事?
很多時抱怨是面對不順心的事的一種訴苦,將自己視為受害著,將挫折及不滿的情緒歸疚於人。而人在有意無意間,希望透過抱怨達到以下的目的。
- 想要尋求協助。希望藉著抱怨,令對方伸出援手,解決困況。
- 想要突顯自己。藉著批評其他人的不是,有種抬高自己的感覺。
- 想要反抗不順心的事(強求改變)。因不順心所生起的抗拒心,因不接納所以以抱怨的形式呈現。
抱怨有什麼問題?
這或許可以從我在今年決定不再碎碎念開始。我發現太常向朋友碎碎念神隊友的事,好像令她們對神隊友有極大的印象偏差。坦白說我都有點過意不去,也覺得是自己一手造成。所以在今年決定不再碎碎念(好吧,我有留一條「生路」給自己,我留了兩位朋友,在我真的很挫敗時,打去「舒發舒發」,她們都是不批判會聆聽的好女人XD)
除了自己親身的體悟,書中有更詳細地特顯了抱怨的問題。
首先是態度上的問題。在抱怨時,很多時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而這個角度容易讓我們陷於無力狀態,因為「傷害」是由他人造成,自己不能改變。
第二,是很多時抱怨的內容都無助於舒解現況,只是令心情變得更差。不斷要「肯定」自己的抱怨是正確,先不論這些想法是否可信,但最起碼沉溺於這些想法之中,會令心情變得更糟糕。
第三,心力都去了抱怨,都沒空間將精力聚焦在改變現況,拉回正歸,甚至更健康快樂的道路。
不抱怨是強逼自己正能量嗎?
一直讀下去時,會令人有個感覺是否定自己受害或挫敗的情緒。這好像不太人性,又或只是一味正能量。但我亦覺得這非作者的原意,不過她在書中未有很清晰地表達,如何處理當面對困難時,內心的那份情緒。令人不禁有種否定自己難過心情的感受。
我相信修習靜觀的朋友會很了解可以怎樣與情緒同在。我反而覺得當我們能與那份情緒同在以後,就更容易走出想抱怨的衝動,以一個較為正向的成長心態面對困境。
不抱怨是為了活在當下
不抱怨並不是要自己逆來順受,強迫自己正能量。而是以積極態度面向人生,思考和學習如何計劃打造幸福的生活,在困難時,以面向的態度,思考自己可以怎樣重新振作,化解阻礙。
不抱怨的技能包括:
- 覺察自己在抱怨。很多時人都沒有發現自己原來不斷在碎碎念,要改變就要先留意到自己這個傾向。
- 學習明確表達意願。其實抱怨只是吐苦水,並沒實質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在書中引入非暴力溝通的方,只展述實況的同事,也能舉體讓對方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提出請求,尋求雙方協調和同行。
- 以不同的態度面向挫折或不順心。書中亦提到Prof Carol Dweck對心態(Mindset)的研究,我們可將心態分為定形心態(Fixed Mindset)以及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簡單而言是你相信事物能否改變,還是經過努力練習事情是能有所變化。而前者會生出更多碎碎念,後者則能助我們以新的角度理解挫折,面向問題,尋求出路。
不抱怨作為改變內心「景觀」的手段
「幸福並非透過改變外在世界,而是透過改變內在景觀獲得。」— 心理學家 肖納·夏皮羅
不期然想到電視劇,經歷情傷的女主角會出家為尼,逃離開那個令我們痛苦的環境。但事實或態度上又是否應該如此,又好像不是。我相信出家為尼,仍會有為尼的痛苦。而修行的目的反而是面對不同的環境下,仍有一套方法面對。
我覺得由不抱怨作為挑戰的起點,培養成長心態,是慢慢打造內心「景觀」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