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藉推介:「靜下來工作」
| |

書藉推介:「靜下來工作」

這次介紹的書《靜下來工作》,是一本給管理層、或需與人合作的人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是由GOOGLE開發的「搜尋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 課程的開發者之一Mark Lesser所撰寫。他本由禪修中心的廚房走到企業界。以自己的管理和訓練經驗,寫出這本書。

還記得老師曾提及過,要成為一個靜觀導師,其中一個條件是能否用聽眾的語言談靜觀。如用小孩聽得懂的方法介紹靜觀,以家長關注的角度分享靜觀。而這本書正正以職場角度,談靜觀這回事。

|

《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個人讀後感

這次終於是一本計劃要買的書。因想多看一些關於Expressive Wirting的書藉。這本書是集結 作者Julia 教導藝術家找回創意的心得 作品。算是一本自助書,有12週的歷程可以跟隨去做。其實英文書名更能顯出她這本書的意向:The Artist’s Way: A Spiritual Path…

《寫吧!為了抵達自己》個人讀後感
|

《寫吧!為了抵達自己》個人讀後感

又是一本沒想過要買的書。其實這書是在找關於Expressive Writing的書時,意外找到。何以一口氣就買下,最主要是作者的人生故事,讓我決定作為一份支持買下來吧!(我也對她對書藉和文字的狂熱深感佩服!) 作者來自於台灣的一個小村莊,父母離異,她一直跟著爺爺嫲嫲生活。但爺爺嫲嫲不斷以語言虐待她,再加上父母在童年時的缺席,她身心都受盡創傷。在後來她逃離了那個讓她傷痕累累的原生家庭,但過去的創傷仍深深影響她的生命。她這本書分享到她如何靠她心愛的文字,治療自己,改寫生命。 閱後我會推介這本書。書中的分享活生生地呈現生命的痛,也分享生命的轉化。其實一邊看一邊都很心痛者。當她分享她那破碎的家庭時,真的忍不住落淚。也很想知道她是如何走過這麼多的傷害和痛苦。她一路分享她如何走過的歷程,感受到她身上那份勇氣,縱然她經驗了很多傷痛,但她仍一步一步向幸福走向。 這本書縱然分享了她那沉重的家庭故事,但也為人帶來滿滿的動力。她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如何在閱讀和寫作中獲得療癒。她的分享也很真實,我相信她仍在治療的路上,但生命路上就是會迎來大大小小的「傷害」,重要的不是被治好,而是學會方法治癒自己,培養智慧照顧身心。而作者正正用她血生生的經驗分享文字如何支援她療癒自己,抵達自己。 她作為一個教導寫作的老師,也在書中分享了大大小小的心靈寫作練習。不過最讓我深刻,還是她提到不否定、不限制、不比較這三個態度。縱然作者並非一位修習靜觀的朋友。但她這三個態度卻與修習靜觀的態度不謀而合。在書寫中練習不批判,在生命中修習不批判,相信生命會變得不一樣。

| |

書藉介紹:「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二)

今週會繼續介紹一行禪師所寫的「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上星期分享了這本書其中一個很觸動我的地方:禪師如何在亂世中,仍然保持覺知,帶著慈悲行動的故事。今天我想分享第二個很觸動我的地方:「當下就是家」。(這也是我當初被吸引購買的主因) 何謂家鄉?何謂根? 禪師在自序中,分享到他流亡在外四十年的苦。他突然被逼要離開自己的家鄉,離開他的侶團,離開他的朋友。每當在半夜醒來時,也要花點力氣回想自己身在何處。我縱然不是流亡在外,但當我在台灣短居的日子裏,也曾經歷過這份感受。晚上起來,看著街外景色,深深感受到一份異地感。心想這裏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在可愛的香港,那裏有爸爸媽媽、朋友們。當時真很憂傷。 不過他在書中分享了一個故事。令我們反思到,何謂家鄕?何謂根? “有位日裔美國人在喝咖啡時,聽到兩位越南年輕人哭泣交談,他上前關心。對方表示他們無法回到祖國。因政府禁步他們回去。 這位日裔美國人即分享。這沒什麼好哭。縱然流亡,但你們至少有祖國。但我沒有一個祖國可以回去。我在美國土生土長,雖然我看起來是日本人,但文文上我是美國人。但美國人並不真的接納我,因我看來是亞洲人。所以我嘗試回日本,並把它當成我家。但當我到那裡時,因言行舉止不像日本人,所以他們也不接納我。我並沒有家,但你們有。 有許多年輕人在美國出生長大,但是他們並不覺得被其他美國人接納為美國人。但是他們也無法融入原本的國家。” 這個故事讓我們去反思:其實什麼是家?隨著世界的流動性變得越來越強,人口的流動性也隨之越來越強。特別香港近幾年面對運動和疫情,身邊親朋好友甚至自己,可能都離鄉別井,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發展。當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根時,就生出一份憂愁和漂樸流離的感覺,心不踏實。 真正的家 但禪師在流亡多年後,在修習中找到自己的家。禪師在書中這樣形容這個家:…

| |

書藉推介:「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一)

其實今週本來是想分享另一個主題,但在寫作過程中,開始閱讀一行禪師的「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一行禪師的生命故事與教導」。因為深受感動,所以轉成書藉推介。 關於一行禪師 相信有不少人都聽過一行禪師,但未必對禪師的背景有很多了解。容我在此略略介紹一二。 禪師祖藉越南,亦是在越南出家學佛。在年輕時期經歷了越南動盪的日子,眼看人民受苦。他一邊修行, 一邊入世,以慈悲實踏他的信念:誓願救度一切眾生。因他在反戰運動上的積極,當他四十歲到美國演講時,被逼流亡,四十年後才得以回鄉。而這本書第一個吸引我的地方,正正是他談到離鄉別井的痛苦,以及他最後怎樣找到真正的家。 一篇短文,一份洞見 此書是由一篇篇短文所組成,零散但又被分成數個主題。短文獨立觀看也不會做成負擔。每篇短文都是禪師他的一些經歷,以及他在經歷中的洞見。我相信不同故事可能會觸動不同人內心某些部份。不過我都想談談書中最觸動我的兩個部份。但又發現篇幅太長(因想保持Podcast在你20分鐘左右完成),所以分成兩篇。今天先分享第一個最觸動我的部份:就是禪師在戰火中,如何繼續培養慈悲,堅持修行。 沒有「必然」的對立 禪師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經歷戰火。但戰火和憤怒並無沖昏頭腦,禪師在覺知中,看到受戰火催殘的人民痛苦,同時也看到被派到異地執行職務的軍人的痛苦。在他其中一個分享中。他提到當時有一位法國軍人到寺廟搶去他們最後一包米時(後來發現原來還有米被藏起來),他在覺知自己的憤怒當中,在文中分享到以下的洞見: “我們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是當我們初次相遇時,就已經是敵人了。他來到這並準備為了食物而殺死我,而我必須為了保護自己及僧團同伴們而妥協屈服。但是我們雙方,並非天生的敵人。若換成在另一種情境下,我們很可能變成好朋友,甚至也許親愛如兄弟。是戰爭隔離了我們,並造成彼此之間的暴力相對。…

| |

書藉推介:「靜觀自得 生命的祝福」

書藉推介:「靜觀自得生命的祝福」 由今年開始,希望每月都能跟大家分享一本靜觀或禪相關的書藉。第一次跟大家分享的書,是由林瑞芳老師所撰寫的「靜觀自得 生命的祝福」。在教學上,少不免要分享一下推廌的入門書藉。當獲得瑞芳老師送贈此書,閱後,我已將這本書放在內心的推介書目No. 1 。只因此書寫得非常全面,「情」「理」兼顧。  關於瑞芳老師一、二 想先介紹一下作者,林瑞芳老師,她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家,在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亦是將MiSP(Mindfulness in School Project)內的課程帶到香港的第一人。在推動靜觀校園文化不遺餘力。縱然早年退休,但仍留在港大,繼續擔任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