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懷孕/育兒分享

  • 少說不、多郁動《洪蘭老師的腦科學聰明育兒法 全系列》書藉推介文

    少說不、多郁動《洪蘭老師的腦科學聰明育兒法 全系列》書藉推介文

    先介紹一下作者洪蘭老師,她是一位極為多產的作家,亦是一位譯者(在準備此文時,才發現原來經典著作《快思慢想》是她所譯的!但她的本業應該是一位認知心理神經學家,現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她有極多著作談及以腦神經科學角度,教養孩子的心得。今天想分享的是洪蘭老師這套書藉,合計有三本,主題分別是《情緒和品格》,《啟動孩子的大腦》以及《遊戲與閱讀》。 她的強大學術背景,副以個人的經驗和故事,整個閱讀極為輕鬆,流暢和愉快。我特別推介害怕看書,或不需要極為系統地吸收知識的家長閱讀。因為她每一篇文章都很獨立,你並不需要一定要有前文後理才能讀獨。讀起來真的毫無壓力。 因為內容零散但豐富,在此分享這系列中《遊戲與閱讀》中,一些我覺得很有趣的概念,與大家共享一下!

  • 如何開始與孩子共讀? 《從說一個繪本故事開始》書藉推介文

    如何開始與孩子共讀? 《從說一個繪本故事開始》書藉推介文

    相信很多家長跟我一樣,都想孩子能愛書愛閱讀。但常聽到要和孩子共讀,但卻沒什麼方向。其實自己找本書參考一下又很不錯。如作為起步,我個人頗推介這本《從說一個繪本故事開始》,可以和孩子共讀前,先調整一下心態,以及如何可以透過繪本作點延伸閱讀。

  • 《邊玩邊學親子自然遊樂園》 閱讀後感想

    《邊玩邊學親子自然遊樂園》 閱讀後感想

    看完這書,我覺得會適合以下的朋友閱讀: 家有小孩未長成,仍願跟你四圍走 苦無點子與家子共玩 想省錢不消費求開心 想為孩子找Sensory Play 想和孩子STEAM共學 喜愛手工(內有木工活動@@ 坦言我還未能駕馭) 還保有童真的大朋友

  • 不要讓教養變得孤單

    早兩天看到一篇新聞,關於一位育有三名兒女的母親,在菲傭辭工三個月後獨力照顧兒女。及後在教功課時失控,試圖以頸巾殺7歲兒子不遂,其後在房內吊頸身亡。這個案件令人心痛,心痛母親到底經歷了多大的壓力至失控走到這叿步,也心痛三位小朋友目擊這樣的慘案,身心會受到多大的創傷。 記得與朋友C談起教養一事,他的一句「養育一個小朋友是整個家族的事」,感受甚深。照顧一個孩子所需要的心力,真的不是靠一人之力就能完成。和不少新手媽媽談到照顧新生小寶貝,有時候三人輪替(爸媽,外加祖父母)照顧都身心疲累。所以其他家人的支持真的很重要。 有時候面對著小隊友,也有很疲乏和失去耐性的時候(特別是他哭鬧時),有時都很期望神隊友可以關心一下自己,或幫忙一下。固然我也在學習在需要時出聲求助,但另一方面,自己也學習當神隊友在照顧小隊友時,如會定時定刻關心對方(特別是他哭閙時),看要不要幫忙。因為換個角度,對方有時候會誤以為我能處理,故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卻未知我其實已身心俱疲。 放下「對方攪得掂啦」的先入為主想法,有時候一句問候,一個幫助,對主要照顧者(雖然通常是媽媽,不過也可能是爸爸@@)來說已是一份支持,不要讓教養變得孤單。 #明白有時候大家放工下班很累想休息#但養育小孩是團隊活動不是單挑#教養是過程#甘苦與共更有趣味 圖來源:通靈褓姆與失格爸爸

  • 每個小孩獨有的育兒書

    在不想用腦袋時,看一兩話漫畫絕對是我的育兒生活外的小確幸。(教靜觀是另一個小確幸)近來其中一套很喜歡的漫晝是「通靈褓姆與失格爸爸」,內容講述一個媽媽因病離世,留下2歲小孩(小晴),但因擔心丈夫可否獨力養大小晴,所以借了一位能通靈的大學生身體,轉個身份成為褓姆,特訓丈夫獨當一面。丈夫故然很不靠謙,但在丈夫終於深知自己多不濟而感挫敗時,這位媽媽說出「握有小晴的育兒書的人只有你,小晴的育兒書會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頁數」這番話,真的既感動又有共鳴。 有時候總是想假外求肯定,想確認最完美的方法教養小孩。有時候也會禁不住與其他同齡小孩比較,看著那些MILESTONES去數著小隊友完成了多少。但其實小隊友有自己的脾性,有自己的長處,也有他的弱項。我和神隊友也各自有著自己的性格和特質。這些交織出我們的相處模式,三人間的互動,組成了這個家。 提醒自己放開批判,放開比較,以開放的心把小隊友(和神隊友)看在眼裏,慢慢地為我仨的育兒書增加厚度。 #小晴真的超可愛#這麼年幼就將要與媽媽分開好難過#看到她哭著找媽媽我都忍不住落淚#有了小孩淚點好像越來越低

  • 該出手時才出手

    隨著年齡漸長,自己步入中年的同時,父母也步入老年。時會與朋友交流各自父母的不同病痛雜症。近來和朋友更談開,感概很多老人家違疾忌醫,都是因為有點無法面對自己身體變差,面對失去對身體/生活的掌控。如何平衡長者的感受,同時照顧到他們的健康實在不易。沒想到這個修習,沒多久就降臨我身上。 昨天收到小隊友婆婆的電話,表示跌倒,膝蓋腫痛得無法步行。當聽到母親受傷,立刻腦海就響起了警號,想著不同的惡劣情況。心想能照X光片確認一下是否有骨裂最為理想,但小隊友的公公婆婆一再強調已看了跌打,腳也已沒那麼腫,傾談多時都無法勸老人家到醫院一看。 掛掉電話後,心裏仍然甚為擔憂,不斷地想照一下x光是「最理想」的安排,又設想不同的方法誘使母親就範。不過人在外地,不能親身到場是很大的阻礙。而和弟弟討論後,弟弟那句先看看,我也只能先等等。 隨著無法行動,慢慢冷靜下來時。發現其實將自己覺得好的方法強加於人,並不是一個尊重的做法。父母能把我養育成人,他們自有一套方法。我過於介入反倒顯得霸道,傷害了父母的心。當我再回想與母親的對話,其實母親的話氣除了透著對當時受傷時的心有餘悸外,也透著看完跌打看,傷勢有所好轉的欣喜。但我太著急,卻沒能聽到她的欣喜。我只著眼於她沒做到我覺得好的方法,卻沒能欣賞她有其自理的一套。或許母親打來,除了想我關心一下她,也想我肯定一下她。 學習尊重彼此,學習該出手時再出手。爸媽給我上的課,還沒完。 #契媽J表示可給小隊友的水蜜桃照給家母打打氣#超忙的朋友L知道家母受傷後一句有咩事我可以幫手真係令我超感動#也很感恩物理治療朋友J給的意見讓我可以安心多一點冷靜多一點#學習等待#希望等待到家母的沒骨裂的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