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藉推介:「靜觀自得 生命的祝福」

書藉推介:「靜觀自得生命的祝福」
由今年開始,希望每月都能跟大家分享一本靜觀或禪相關的書藉。第一次跟大家分享的書,是由林瑞芳老師所撰寫的「靜觀自得 生命的祝福」。在教學上,少不免要分享一下推廌的入門書藉。當獲得瑞芳老師送贈此書,閱後,我已將這本書放在內心的推介書目No. 1 。只因此書寫得非常全面,「情」「理」兼顧。
關於瑞芳老師一、二
想先介紹一下作者,林瑞芳老師,她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家,在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亦是將MiSP(Mindfulness in School Project)內的課程帶到香港的第一人。在推動靜觀校園文化不遺餘力。縱然早年退休,但仍留在港大,繼續擔任JC PANDA「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總監一職,繼續推動靜觀文化,惠及學生、老師和家長等。
了解到瑞芳老師的背景,相信大家都感受到她在學術上的深厚根基。但除卻知性,她亦是一位有情人。在書中正正充份呈現她的風格。在書中的自序中,她已明言此書是報恩的書,感恩於在生命中遇到的人與事。字裏行間足見她對眾生的慈悲。瑞芳老師同時有感坊間沒有好的華語讀本,所以希望以深入淺出的筆觸,整合生活和研究結果出此書。我覺得她完全做到這份期願。在坊間這麼全面的華語書藉並不多。加上文筆溫柔膩,易於閱讀,實屬少見。縰然有不少外國靜觀書藉被翻譯成中文。但翻譯的質素實在參差。所以這本書真的是很難得的作品。
書藉內容結構簡介
我會形容書藉很全面,因為內容基本上解答了大部份我於課堂裏被問及的問題,包括:靜觀是什麼?靜觀不是什麼。坊間有很多靜觀課程,有什麼分別?又應如何選擇?靜觀與宗教的問題,等等等。書中提及的觀點,都附上不同的研究或文獻支持。所以內容很扎實,絕對滿足到知性求真的朋友的需求。不過亦因為內容非常扎實,所以當談及研究或一些較抽象的論述時,對這方面不太善長的朋友會有點頭痛。但我覺得跳過,然後閱讀結論亦無礙。
此書可總括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概論,第二部份為課程內容。此書是課程.b基礎靜觀課程(.b foundation)的「教科書」。如果你想完整讀完一個8節靜觀為本課程的內容,這本書甚為合適。縱然你已修畢8週靜觀課程,此書能讓你溫故知新之餘,在第一部份的概論上,亦能對靜觀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今期通訊上,在第二部份課程內容我不多說。因為我覺得去修讀一個八星期課程,親身體驗更深刻。如果是修讀 .b基礎靜觀課程 的朋友,每週跟隨書中章節閱讀就更為深刻。所以今天會主力分享第一部份,有幾個我喜歡的亮點想稍為著默。
亮點1: 「靜觀」二字的由來,與宗教的關係
瑞芳老師在書中談到不同靜觀下的「靜觀」,她整理了不同文化宗教下的「靜觀」引言,令我們了解到,靜觀並非在近來才出現,亦非佛教或心理學獨有的經驗。靜觀是千百年來,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或靈性修養傳統留給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
如有朋友有閱讀台灣靜觀書藉,亦會發現台灣將靜觀譯為「正念」。
除了正念,可能亦會遇到不同的名字:靜觀、正念、靜修、默想、靈修、禪修、默觀、冥想,但當中有什麼分別?林教授輕輕點出,不同宗教背景人士可能會用不同的名稱。只有一詞是她有所保留,就是冥想,因冥有陰暗之意,亦令人容易斷想幽冥境界、香燭冥鏹。所以她傾向不用此字。因她所想推廣的是非宗教的修習,以實證科學為基礎。所以選用了靜觀一詞。
林教授再進一步分享她採用靜觀一詞的四個因由:
一:尊重師承。馬淑華博士(HELEN MA)是將靜觀課程引入華語地區的先驅。當時她將之譯為「靜觀」。
二:HELEN老師的原意是免去宗教聯想,保留JON KABAT ZINN和MARK WILLIAM把靜觀非宗教化的原意。堅守實證科學的門道,靜觀可為不同宗教信徒所修習。
三:靜觀顧名思義,就是靜靜觀察,能簡單明白地形容修習的實況。
四:靜觀一詞來自宋代理學家一句詩「萬物靜觀皆自得 」,意思是 靜下心來觀察萬事萬物,皆能怡然自得。此中雋永的哲理與靜觀修習互相呼應。
大家閱後可能會對於「靜觀」二字的由來有更多的了解。
亮點2: 以謹慎態度面對「靜觀」
此書並無一味推崇靜觀,反以一個謹慎的態度去審視不同有關靜觀的議題。其中有兩個有趣的討論,與大家分享。
書中分享到有人擔心只修習一份純綷的覺察,是否就真的能生出美善。沒有佛法或道德哲學在背後作為基礎支持,會否有不良後果?近年,美軍已將靜觀引入訓練士兵,以增強他們在戰鬥中的應變能力。
瑞芳老師並無因自己是靜觀老師就直接落入某一個論述當中。她本住學者的心,就這議題與他人論道。更有趣地,她並沒停於論道或思想實驗的層面上,她將之帶到科學實驗上,希望透過科學實證獲得答案。在實驗和討論上,對「修習純綷覺察仍可生出美善」的觀點看來是正面的。有興趣可以詳看此書的討論。
另一個不得不佩服的是瑞芳對修習靜觀的嚴謹態度。她為在全球捲起的麥靜觀(麥當勞式的靜觀)文化感到憂心。在書中討論了不少修習靜觀的危險性(我曾將部份章節節錄於通訊(2021年9月16日 靜觀修習的安全考量)當中),她以認真的態度探討學習靜觀的安全考量。更分享如何因應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修習途徑,亦在書中簡介了坊間不同的靜觀為本課程內容。
亮點3: 靜觀在腦神經科學及心理學上的發現
第三個亮點是在科學研究下,靜觀到底如何達至身心健康、調節情緒。書中有兩個討論:
首先是腦神經科學層面,靜觀如何影響腦部結構從而達到身心健康。瑞芳老師在書中弄了一個簡化版的圖讓大家更易明白。

與靜觀修習最相關的四個腦部結構:包括 前額葉皮層、杏仁核、海馬體和島葉。分別影響我們的專注力、情緒敏感度、學習記憶力,以及感知自己和他人的身心狀況的能力。整體而言,修習靜觀可以令前額葉皮層、海馬體及島葉變得更為活躍,減低杏仁核的活躍程度。即表示我們變得更專注、記憶力提升,亦更有能力感知自己和他人感受。而靜觀修習亦改善過於敏感和活躍的杏仁核,讓我們平靜下來。瑞芳老師在此章節分享了很多不多的研究,非常有趣。對腦神經科學有興趣的朋友不容錯過。

其次,瑞芳老師亦討論到靜觀在情緒調節上的效果。在心理學界很流行的認知治療法,正是以一個「由上而下」的進路去達至心理調節。何謂「由上而下」?這是從腦神經科學角度出發。即先牽動前額葉皮層(腦部較高階的部份,負素思考和認知),然後才往下影響大腦皮層底下的杏仁核(較低階區域)。簡單而言就是從改變認知,達到情緒調節的效果。
在書中引用了一個例子:害怕見工。以此為例,「由上而下」即改變想法,當面對考官批評,就將之視為考官慣常做法,而非針對自己的無能。從而減輕或消除焦慮。
而瑞芳老師認為,靜觀的進路是雙向的。即有「由上而上」,亦有「由下而上」。先談「由下而上」。由留心身體呼吸,以此為錨,讓修習者靜定下來。靜定下來後才進行思考(不少朋友可能會發現此時想法會沒有之前那麼偏激)。這正是一個「由下而上」的例子。但靜觀不止「由下而上」,亦不排除「由上而下」的可能性。當不受情緒干擾後,自然想得透徹,透徹的思考又可以反過來讓情緒更為平靜。林教授在書中很仔細清晰地比較了 靜觀策略 和當今心理學界較流行的 高洛斯策略 ,有興趣可以一看。
此文為2022年1月27日的「詩敏Aya靜觀通訊」和「詩敏Aya靜觀通訊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