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滿足

每次講座,對我來說都是很好的機會去反思不同課題。今次再重選身、心、靈,縱然有參考到過往的處理。不過發現自己又有了新的想法。所以亦作了點修整。最大修整莫過於「靈」的部份。
理論有其好處,但太在意卻反而看不到真實
在處理一個題目時,我都喜歡先弄請定義或架構。其實我是滿喜歡理論的人。一個理論,將這個雜亂無章的世界,重整得井井有條,亦幫助理解世界。美麗的理論更,如用簡單線條勾勒出自然的美一樣的藝術品。(個人覺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這份魅力~)
在構思的早期,有想過用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也有想過用不同類別的快樂作為架構。但最後全都棄用了….
很多時這些理論架構,只是想要描述現實。當過於著重理論,反倒看不到真相。這令我想起一個科學故事,在古典力學中,波(WAVE)都有傳播介質,如聲音的傳播介質是空氣,海浪的傳播介質是水。光也有波的特性,所以人們相信光也有傳播介質,他們將這種未知的介質稱為乙太(aether)。這在19世紀是一個很根心抵固的概念。有科學家想要了解地球和宇宙的乙太相對速度為何(有發現他們的前設是乙太的存在),設計了一個實驗,但事與願違,怎樣量度,天哦,為何光速都是一樣。這對物理學家們是非常震憾的結果。最後他們都接受了這個和他們根心抵固的概念違背的「真相」,看來乙太不存在了……
這故事很深刻的在於願意去看「有違」自己理解的事實,要反慣性而行並不容易。但有趣地,很多時當我們願意去看真實所發生的事,而非腦中的理解時,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後話是,愛因斯坦用光速不變作為基本原理,發展出有名的狹義相對論)
在處理這次的分享題材上,發現自己很想用完美架構演繹題目時,再次反思,不要太執著於理論或規條,當下的經驗更為重要。理論幫助理解,但無意識地不斷判定自己的經驗是否滿足心靈,反倒失卻享受當下心靈快樂的機會。
由自身經驗出發,去看心靈滿足這一回事
因很想鼓勵大家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探索。最後我選定了,從我們心靈獲得滿足的經驗當中,尋找一些端倪。
例如當看到良辰美景時,我們都會有一種讚嘆和溶入當中的感覺。當我們和朋友有深度交流時,我們又會有一份心靈被滋養,滿足的感覺。當我們挑戰自我時,又會有一份滿足感。
當我們細看這些經驗時,我們會發現這些經驗的品質,以及我們的態度。
當面對良巧美景,我們的心是全然安住當下;
當我們和人有深刻交流時,大家的態度都是開放而溫暖;
當挑戰自我時,我們打破為自己/他人所設的界限,嘗試面向未知。
可能你已經發現,這些注意力的品質,態度,與靜觀非常相近。
很多時令我們心靈滿足的經驗都不是我們有意為之。我們都太習慣於不知不覺地生活,就是誤打誤撞間,獲得這些經驗。但當嘗過,我們又會不斷分析,尋找理由,強求,這都令我們距離這些經驗越來越遠。但透過靜觀,我們可以有意地培養這些態度,令我們更容易留心到當下的經驗。而這亦幫助我們亦較易脫開鉫鎖或標準,讓我們可以更易看到當下真實發生的事。
理論和標準,故然讓我們有份可循的安心感,但卻限制了我們的心,帶著有色的眼鏡看世界,卻令我們遺留了一些顏色。
「冒險的原因就是因為要冒險。擴充自我定義能帶來活力,這正是冒險的作用。」
Julia Cameron
當放下眼鏡,接受未知,以開放的心留心每個當下的展開,稍為冒險一下也是一件樂事。
最大的迷思:達到某些條件才能幸福
在講座中,我亦分享覺得最大困著自己獲得心靈滿足,莫過於自我設限,或定下條件。如「我要退休才能獲得幸福」,「我要嫁人才會快樂」,「等到有足夠的錢時,我就可以做我喜歡的事」,「我現在沒能力做到」等等等。
自從有了小隊友,當了媽後,我忍不住跟朋友分享很困身時,其中一句最多聽到的安慰說話,莫過於類似「他大一點去上幼兒園,你就會好一點了」這種說話。但坦白說,我內心真的有點忍不住吶喊,到時不就又會跟我說「等他上小學會好一點」,接著是「他反叛期時就會不理你了」。有一段日子,我不斷問自己,我真的要不斷忍耐,把自己想做的事不斷推後嗎?(好吧,我在感到困身時,現在也會問自己。)但其實不然,在世間誰沒限制?但在我們可選擇的範圍內,還是有很多事情能為自己做。但有不少卻被這個「等一等就會好」的想法拖住了。然後就再沒有然後,選擇都消失了。
而條件和標準,很多時也給了我們一個假象,以為要有外在條件才能幸福。但其實心態改變,有時候世界已經不一樣。
「幸福並非透過改變外在世界,而是透過改變內在景觀獲得。」
心理學家 肖納·夏皮羅
還記得有天當我在處理某些事時,小隊友不斷湯湯湯叫,還開始有點哭叫。第一下的反應是「可不可以讓媽媽先處理好事情」。當我發現自己的煩燥,我停一停,留心幾個呼吸。再審視一下自己在忙的事其實也不急,只是我有一份想快快完成的衝動。我選擇停了下來,看著開始不耐煩哭叫的小隊友,那一下我才驚覺,其實他已很努力叫了很久,用他會的簡單語言「湯」,著我幫他添湯。只是我自動忽略了他的請求,裝作沒聽到。當我為他添湯,看著他飲時,其實很幸福。他努力學習語言,也很想和我們溝通,他也美滋滋地享受我預備的食物。如果我當下只隨我的衝動,忽視他的需求,或責備他不耐心等待,或許我就不能留心到這幸福的瞬間。
為了讓大家多點留心當下的幸福,想繼續邀請大家一同修習。今天修習的是練習叫「少一次呼吸」。這是我在下週介紹的書藉內一個練習。其實是在修習靜觀呼吸時,同時意識到你每一次的呼吸,都等於你生命少一次呼吸。在這份為意下,我們可以學習感謝當下每一個呼吸,和生命,並非所有事的存在都是這麼理所當然。(可跟隨文字導航,或跟隨PODCAST音訊 [由20:22開始] 與我們一同練習)
- 稍稍調整坐姿,藉此讓心稍稍安定下來;
- 回到呼吸,讓注意力安住於呼吸;
- 如發現心遊走時,可有意將心再次帶回呼吸;
- 在覺察呼吸的同時,亦有意地為意每一次的呼吸,都等於你生命少一次呼吸。幫助自己對呼吸、生命保有一份珍惜和好奇。
- 帶著這份覺察回到生活每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