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說「不」開始,踏出舒適圈尋找幸福

上週提到發現自己內心原來時會覺得自己卑微,所以常委屈自己,也習慣性把別人先放在前面。亦因為將別人放得比自己重要,不捨其他人難受(但不知為何又捨得自己難受)。所以時常跟自己說無所謂,然後安慰自己。
慢慢發展下去,開始不懂拒絕。甚至發展出更多的理由說服自己,諸如「自己比較捱得」,「其實沒想像那麼不想做」,甚至覺得「對方的情緒我也有負責任的」。因自己一直都有幫手,突然不幫手會令人有麻煩。(那時就會不禁想起在急救課時學過,當你上前開展急救的一刻開始,你已有責任。)說「OK」的藉口越來越多。多得都快分不清自己的真心。
但到底有什麼妨礙我們在應該說「不」時不說「不」?說到頭來是「恐懼」。
恐懼別人不喜歡自己
我們都想受人喜愛,與人連結。其中一個令其他人喜歡自己的方法,莫過於取悅他人,博取一個好人的名聲。這樣好像就會受歡迎。
我想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這個問題,是在自己因工作身體和情緒出現警號的時候。在長工時和不太友善的工作環境下,身體終於出現問題,我的慣性使我傾向想將任期捱完,因不想麻煩他人。但外子(當時還是男友)的一番話令我當頭棒喝:「你沒發現你的工作已經影響我們的關係了嗎?這個工作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句話令我回顧我一味透支自己,其實不只透支自己,也在透支身邊人。突然我開始看到我的爸媽,也終於將他們的關心看在眼裏。他們早早已發現我不太對勁,爸爸其實不只一次說「辛苦就唔好做了,爸爸養你啦。」終於….我終於真的把這話聽到心入面,他在擔心。(我媽當然是繼續實行她的滋補湯水計劃。)
當把自己捱壞時,其實身邊重要的人也一起難受受罪。有時候真正愛你的人,就如空氣一樣,不被覺察,還被視為理所當然。當我們真的把心放在他們身上時,才真的看到這份如空氣一樣重要的愛。
我們又可否帶著一份覺察,不用像過去的我這麼傻,把自己捱得五勞七傷,才看到身邊人的一顆真心?不用在失去時,才像缺氧一樣,看到身邊早已存在的愛?
有時我們會擔心別人不喜歡,但其實有時並不需要刻意討好,與你交往相處過的人,自然會給你一個公正的評論。記得自己縱然決定離開,但仍會有點小憂心,憂心其他人覺得自己不捱得,擔心其他人覺得我「不負責任」。(縱然我已三個月才離開的)但前老闆的一句說話令我釋懷,她跟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有你的原因所以離開」在言語間,深深感受到她對我的人格和能力的信任。腦海裏的憂心不一定是事實,學習 如朋友信任自己 般 信任自己。
恐懼改變
相較於已知的痛苦,未知好像更可怕。縰然知道繼續下去會很痛苦,但卻帶來可預計的安心感。相比起踏出改變的一步,留在有點痛苦的舒適圈反倒更為吸引。因為不知道自己作出不同於之前的行動時,對方會有什麼反應。自己將會迎來什麼樣的改變。照著以前的作法,較易預估到將會發生的事,自己也有熟練的「對應策略」,令自己更為安心。
在靜觀的修習中,有兩個重要的態度:容讓和信任,讓我有勇氣跨過這份恐懼。容讓事物自然展開存在,也容讓未知。只需要覺察著每一個展開的當下,全然的觀察。同時也信任自己能夠面對每一個展開的當下,我們會有智慧回應每一個當下。這份態度給予我很大的支持,不用為不知道會否會出現的未來擔心,也信任自己會處理到的。然後可以吸一口氣,跟自己說「跨過去吧,你可以的。」
改變生命的小撇步:覺察、學習、行動
「每天做一個小動作,不要深溺在大問題裡。
一旦讓自己沉溺在大問題裡,你就找不到小答案。」— 茱莉亞.卡麥隆
當不斷去想自己的個性、分析自己的成長背影,或許能讓我們有更深刻的感受。但改變來自於行動,太沉溺於檢討自己個性的大弱點上,就找不到突破點了。所以我都學習如何以一些小行動,為自己帶來改變。
如何捍衛自己的需要,是深厚的藝術,要學會說不,也要學會提出需求。我在拒絕方面真的很弱,每次拒絕別人,內心總是要預演很多次。可能你在我說不的過程中看不出來,但我每次都會心口有壓著的感覺,喉嚨卡著,也會有聲音說 沒關係啦,一次半次你捱得過的。為此,我甚至還買了一本書,是教人說「不」………其中有幾招我也有使用,也想跟大家分享在書中學習到的小方法:
1. 果斷!有時為著令對方覺得自己不是那麼絕的人,總會拖拖拉拉。這反倒會更易令人誤會你可能幫忙。面對對方充滿期待的樣子,真的會更難拒絕。反倒有禮貌地回絕對方,對方也不用因期望而失望,又可更快找另一位朋友幫手。
2. 為自己事先定下底線或原則,切實執行。如我現在會拒絕所有晚上活動的邀請,因要照顧兒子晚膳和睡覺。所以不論任何活動,當聽到是晚上進行,我都會拒絕。二手物平台也是非常好的練手場。賣東西時,可以練習實行這原則。如因我比較忙,所以都想郵寄方式處理。但總會有人想面交。當有人提出違反原則的要求時,就禮貌拒絕,同時可以練習說「不」的能力。(金額也是,不議價就不用傷腦筋)
3. 提醒自己不用為對方的情緒負責任。有時候我們明白這道理,但面對對方那份扎扎實實的情緒(如失望、責備),的確不是說的那麼輕巧。對方依賴自己,自己有時的確有一份責任。但並不是指我們要繼續承擔本應是對方的工作。而是面對自己那份內疚、對方的駁斥/失望,以及練習如何「撥亂返正」,讓大家一起回歸到對雙方來說都健康的狀態。靜觀修習提醒我們,念頭只是心的活動,我們不一定要跟隨衝動去做。信自己,同時亦信任對方,他有能力去處理本身他要處理的工作(或找更合適的人幫忙),他亦有能力走過這些強烈的情緒,就像我們都能面對和走過強烈的情緒一樣。
很多時我們了解自己的弱項,了解要試的方法,明白要行動才能改變。但在關鍵時刻卻掉鏈子,又在跌入慣性上。持續修習靜觀,讓我們能洞釋自己的習性,支持我們覺察快要掉鏈子時,停一停,與當下的經驗同在。而這份停一停,為我們帶來選擇的可能。
此文為2022年3月17日的「詩敏Aya靜觀通訊」和「詩敏Aya靜觀通訊Podcast」。有興趣可點擊連結訂閱最新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