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Posts
一步一腳印
話說之前寫了一篇關於親餵的文章,有位好友告訴我她深受感動,決定再試試看。能夠鼓勵到朋友,真的很感動,但那一刻也很擔心會否令朋友有壓力,要勉強自己。其實寫那篇文章的原意並不是想標榜親餵最好,而是有感很多時看到文章都是強調母乳對孩子「最好」,好像為了孩子就要堅持的感覺。故此希望可以從媽媽的角度,其實從媽媽的角度,也是有其福利的,希望想親餵的媽媽可以除了想為寶寶給最好這理由外,其實也有其他理由在媽媽的角度也是吸引的。 而朋友問我怎樣捱過那段乳頭如紙割的日子。當下其實我真的沒什麼解決方法。我就只是每次都專注當下,不知不覺就走過了。 再細細回想,其實每次好痛時,都想這可能是最後一次,那時候縱然感到痛,但整個經驗變得很不一樣,很珍惜每一刻哺乳的時光。看著小隊友陶醉的表情,就算在痛,好像也沒那麼難受。 除了痛,其實也好累。最巔峰時,我試過要餵奶十多次。有時候好累時,都會問自己,對我跟小隊友來說,怎樣的行動才是最善巧的決定?每一次的提問,每一次的行動,就走到現在。只是這些行動的結果,剛好讓我成為一個親餵媽。 如果能每刻都為自己和小隊友的幸福行動,對我來說結果如何都會是最好的。 #題目是跟朋友聽完後給我的五隻字 #很喜歡所以就用來作題目 #希望朋友和她家小隊友能順利磨合找到平衡
小隊友結構超聲波初體驗
小隊友終於在早幾天完成了結構超聲波了,完成後很驚嘆於科技的發展~不過苦了小隊友T^T 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對這檢查的印象,都是像做SPA一樣。所以我那天怕自己悶,帶了一本書,如睡不著時可以拿出來看看…..然後小隊友他爸問我他要不要在場,我還很體貼的說:「不用了~你去跑步吧~跑完之後再來接我也可以」差點害小隊友他爸錯過了精彩的檢查。 幸好,當天檢查前15分鐘我忽發奇想,小隊友他爸是不是也在一起見見醫生也好了。我立刻WHATSAPP了幾位新手媽媽和準媽媽,她們三位都差不多秒回自己老公全程在場,而且也很值得一起看。 OH!NO! 我立刻告訴小隊友他爸,然後他以最快速度把車泊好,再跑回來。幸好上一位的檢查超時,所以小隊友他爸剛剛好可以一起進診療室。 其實在早幾天,我有收到醫院的短訊,提醒我檢查時間之餘,也著我在半到一小時前吃飯。我又以為只是擔心我餓肚子,但問了醫師為何有這提醒,原來是之前吃點東西,小寶貝比較會動,較好檢查。(OH…..我早了兩小時吃飯,還好吧….) 檢查開始,醫師很仔細地介紹小隊友的身體各部份及成長情況。醫師先介紹四肢每部份有多少骨頭,連每節手指都能看到。哇…..好厲害!一方面是科技竟然能做得這麼精細敏感,這麼少的部份都能呈現出來。另一方面也感到人體的奧妙,小隊友只有一個蘋果芒的大小,但竟然已有這麼精細的結構。 然後再看內臟器宮。儀器竟然能動靜脈的流動都能呈現,太誇張了!最讓我感動是看小隊友的心臟,看它一下一下的跳動,生命很具體地在我眼前呈現。(真的眼泛淚光)在儀器下,還能看到心臟的四個心房。然後醫師還要每個心房的心跳都量一量…..未免太猛了! 不過小隊友就有點慘了….醫師一邊做檢查,一邊跟我說他越退越後…..然後醫師想數他的右手手指,但他兩手握住看不到。醫師又拍又搖,想他分開手….我看到也覺得滿可憐。我差點就想跟醫師說,不數右手都可以了。(我想應該有五隻手指吧)然後醫師又想看他的右耳,因他退後又用手擋,又被搖搖搖拍拍拍。我又差點想跟醫師說,不用看右耳也好了。(我想應該有右耳吧)…
書藉推介:「靜下來工作」
這次介紹的書《靜下來工作》,是一本給管理層、或需與人合作的人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是由GOOGLE開發的「搜尋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 課程的開發者之一Mark Lesser所撰寫。他本由禪修中心的廚房走到企業界。以自己的管理和訓練經驗,寫出這本書。 還記得老師曾提及過,要成為一個靜觀導師,其中一個條件是能否用聽眾的語言談靜觀。如用小孩聽得懂的方法介紹靜觀,以家長關注的角度分享靜觀。而這本書正正以職場角度,談靜觀這回事。 我常常覺得能將靜觀放到生活,甚至生命當中,才能深刻感受到它的力量。而「工作」其實花了我們整個生命很多的時間,如果將靜觀引入工作,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光景。而在書中正勾勒出這個光景。這本書並不是那種橫向式如「靜觀工作的七個方法」的書藉。而是由最基礎的原則—7個修練,每個修練副以很多的故事詮釋。而這七個原則環環相扣,由內到外,由自我檢視到與人連結,再到整合行動。這不禁讓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感。 我想分享書中其中的兩個啟發,行動與價值的一致性,和藉著坦承脆弱與人連結。因為太多想分享的,所以今天先分享第一個,行動與價值的一致性。 行動與價值的一致性 接受志業的召喚…
On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