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不少的苦,並不需要有人為它負責

當面對苦時,我們不期然要找出原因
當感到不快/痛苦時,我們總有一個傾向:為自己感到不快搵個原因。其中一個是為自己受的苦,找一個人「負責任」。可能以下的對話,大家都不太陌生,或多或少自己有想過或身邊人講過: 「都是佢唔好,如果唔係我唔洗好似依家咁慘」 (都是他不好,不然我也不會這樣慘了) 「如果佢唔係咁攪一攪,我洗咩咁辛苦。」 (如果不是他這樣做,我也不會這麼辛苦) 我們甚至會跌入一個想法:「對方是刻意為之。」 「對方明明睇到我咁樣,都仲係要咁做。」 (對方明明看到我這樣子了,還要這樣做) 這個現象在我照顧兒子(小隊友)時,時會出現。當小隊友不願睡覺時,我常常會忍不住問他「為何你不睡了?」我相信大家都相信小BABY是很純真,他不會刻意要令你難受。就算他好像特意要你為難,但其實他只是尋開心(要再重申不是尋你開心),是他沒想到這樣其實你會好痛苦。但就算這麼PRUE,這麼TRUE的小BABY,你難受時,都會禁不住質問佢:「你為何要這樣了」。「潛台詞」就是你為何要害哦這麼累和辛苦,忍不住要他為你的痛苦負責。連對小朋友亦如此,何況是與我們共處的成年人。有時很難第一下會想到「對方無心要令自己難受」這個可能性。特別是那些痛苦來自與人衝突。
因痛苦而來的惡言相向
當對方的惡言直指自己,暴力行為針對自己。真的有一種很難以相信對方不是造成我們痛苦的原由。其實當我每次面對其他人的怒火時,都不期然想起一行禪師的一句說話。
「當一個人令你受苦,只是因為他也在深深受苦,而這些痛苦蔓延向外。他並不需要懲罰,而是需要幫助。」
這句話幫我審視其實他的所言所行背後,是否緣於他的痛苦?有時候發現同理對方很困難,我喜歡以第一身再去反思這句話:
「當我令人受苦時,只是因為我在深深受苦,我的痛蔓延到外。 我並不需要你既指責,我只係需要幫助。」 試想下自己以前發脾氣或生氣的時候。很多時,在怒哮的背後,我們想有人明白,想有方法逃離那份痛苦。怒氣外洩,不能自控。中文字很神奇,將「怒」字拆解來看,奴隸與心,心成了「怒」的奴隸了。自己會成為憤怒既怒隸,其實其他人一樣,也會有被情緒綁架的時候。 有時候受苦亦有它的益處。當我們能更深入看到自己受苦時所散發出的深層訊息,我們就更能同理對方發怒背後的感受和痛苦。
心轉念轉
當能看到其實沒人有意要令自己難受,走出「必須找到負責人」這迷思。這已經是一份小解脫。有時候當能看到對方其實也在受苦,需要人幫忙時,更可觸發內心的慈悲和愛。曾經試過小隊友在晚上叫喊十多次,要食奶安撫。如我只聚焦於要在天寒地凍,拖著疲憊的身軀起床十次,還要在內心責怪他,真的苦上加苦。但當我能看到他背後的痛苦,原來是緣自於出牙,(大家如可憶起出智慧齒那種難受,或許就較易同埋小隊友了)他也只是想要從痛苦中解脫(吃媽媽的奶是靈藥),當下心境就變得不一樣。縱然辛苦依舊,但內心充滿憐惜和感恩,憐惜他的苦,也感恩我有事情可以為他做減輕痛苦。 而要做到心轉念轉,第一步可以帶著覺察,留心當下感受、想法,(就算發現自己不斷想尋找負責任也是一份覺察)在接納的覺察中,較容易讓我們留心到其他可能性。一個不需要負責人的可能性。 在靜觀教養(MINDFUL PARENTING)內正正有一個相關的練習「觀點取替」(Prespective Taking)。在擴展了對自己身心的了解,可以將同樣的態度,放於對方身上,可否容讓對方也有他的感受、想法。有時候沒人要傷害誰,大家只是在為自己所經歷的場景,去表達。當我們在開放的覺察下,就有了自由選擇怎樣演譯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近來在《好想跟你好好說話》一書中看到一句分享:
「我們往往將自己的憤怒歸咎於對方的行為,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轉向問自己「我今天可以做些什麼來減輕痛苦和擔憂?」比起去找「負責人」,更能支持我地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