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恐懼

就如所有情緒一樣,恐懼對我們有其用處。恐懼可謂是我們生存的雷達,當有任何可能危害我們生命安全的事,就會觸發恐懼的雷達。視乎不同程度的危機,我們亦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
如只是少少的危機,我們可能會不安,再嚴重一點可能會感到焦慮,更嚴重可能會感到恐慌。例如面見家長,我們可能會有一點不安,但如去見工,特別是涉及生計,可能會令我們感到焦慮。當遇到更重大的危機,如在沒什麼人的地方遇到惡犬,我們可能就會感到恐慌。
恐懼的情緒令我們能專注於危機之中,避免危及自身。當我們感到恐懼時,腦海會不斷浮現關於危機事件的不同可能性。驚覺性亦會不斷提升。而且身體亦會有一些反應,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加速等等。這亦是我們進入了 戰/逃/僵的心理模式。這個狀態是當我們陷入危機時,我們會自動進入的「求生」狀態。我們的警覺,身體的反應(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加速),都是人備戰面對危機的自然反應,幫助我們渡過危機。就如我們遇見老虎,是否需要與之一戰?逃跑逃生?或是僵著避免被攻擊。心跳加速和呼吸加速,幫助肌肉獲得更多氧氣,預備進一步的行動。
所以恐懼實在有其好處。但對於恐懼帶有覺察,為著我們有什麼好處?
有選擇比沒選擇來得好
當我們跌入戰/逃/僵的心理模式時,很多時都是不知不覺。好處故然是快速回應(因你的回應已避開了大腦的思考)。但有時候這自動化的選擇未必是最適切的回應方式。例如面對惡犬時,可能因驚恐而逃跑,但這只會引來惡犬的攻擊。事後你可能會回想起其實有讀過類似的資訊,但在驚慌的情緒下,你把這些資訊都拋諸腦後。可能套用在其他地方,也是甚為熟識。有時候因自己太不安或害怕,而逃避不面對,但事後細想又會知道這不是合適的方法。
帶著覺察,留心恐懼以及因恐懼而帶來的衝動。令我們有空間去審視自己的身心狀態,同時亦有多點空間去留意現況,作出更適切的回應。可能我們會做同樣的行動。但有意選擇,和不知不覺地行動,是完全不同的事。
面對恐懼,帶來更多可能
其實,很多時恐懼的源頭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未知而感到不安或恐懼。無論是見家長、見工,還是遇見惡犬,我們都是害怕那些可能會發生的可怕未來。當我們的想像越可怕,我們就越恐懼。以見工為例,當我們想像這是自己最後機會,失敗的話就沒工作沒錢供樓、生活潦倒,那會令我們心生更多恐懼和焦慮。但相反,如我們放開對
而這無限的想像力,很多時窒礙我們改變。如我們一直對工作環境感到不滿,但一想到要辭職找工時,對於未來不同的可能性(那些悲劇的可能性特別吸引),令我們不禁卻步,又開始安慰自己,其實現在也很不錯。相比面對現在熟識的痛苦,我們有時反而更害怕去面對未知。因而失去了改變的機會,成長的可能。
勇敢的人並非不感到恐懼,而是他能克服恐懼。 — 納爾遜·曼德拉
我們可能都有個錯覺,覺得勇於改變的人,他們都不會害怕。但事實並非如此,只是那些人能克服恐懼。我們其實可以透過修習靜觀,面對和克服恐懼。
面對恐懼的兩個良方:接納和信任
靜觀大師JON KABAT-ZINN曾提到在靜觀中培養的七個態度(及後改為九個),當中包括接納和信任,對於面對恐懼甚有助益。
我們學習接納當下的恐懼,以及所面對的現況。接納並不需要我們喜歡那個經驗,我們不需要喜歡恐懼這個感受,也不需喜歡令我們恐懼的事。我們只是願意容讓當下所發生的事自然呈現,純然覺察事物的發展。這樣我們的心力,就不是花在抵抗之上,聚焦在令自己恐懼的細節上。而是可以覺知到當下真實所發生的事,以及自己的身心反應。同時,我們較易走出自動導航,不胡亂跟隨衝動而走,亦更清楚看清局面。
而練習信任亦非常重要。信任自己可以面對所有未知的經驗,有能力面對每一刻的展開。人生在世或多或少都經驗過不同的危機,可能那時候內心會很焦慮或害怕,但最後都過去了。除了信任自己,亦信任萬物,其實亦會自然運作,在適當的時機到來時,事情自然會發生,就如每一個呼吸,呼氣會自然到來,盡到時吸氣亦會自然發生。
恐懼令我們專注於過去或擔心未來。 如果我們能夠認知恐懼,我們就能意識到我們現在還好。 當下,我們還活著,身體正在奇妙地運作。 眼睛仍看到美麗的天空。 耳朵仍可聽到身邊所愛的聲音。 — 一行禪師
很多時,我們都花很多時間去害怕。打針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因我很害怕打針。過往我花很多時間在「將會打針」這件事上,可能以小時計,但其實打針只是一瞬間的事。當我們能安住當下,最起碼,我們能免除於擔心「未知」這件事上,專注於當下我們能把握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