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 — 不一樣的進路面向情緒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上週六的講座主題:「靜觀與情緒」。很多時,報讀靜觀的朋友,都將之視為情緒管理的方法,希望修習靜觀後,可以有效管理情緒。而為何靜觀會幫得到忙?
為何我們想管理情緒?
這莫過於因為面對強烈情緒時會失控。失控,可能是指外在行動,亦可能是指內在層面上。行動,可能是不由自主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例如辱罵身邊的人、痛打子女等。冷靜過後,其實絕大部份的人都知道自己過火,心感後悔。而內在層面上,我們很多時會像跌入情緒的旋渦中不能自拔,越想越愁(或越想越炆),沉溺在情緒之中。
佛陀說,沒有東西能夠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生存。不僅是有形的生命,心理狀態也如是。 愛需要滋養、餵養而生存,同樣,痛苦的存在也是因為我們在餵養它。 — 一行禪師
很多時在這些情緒孕育出負面的想法,這些負面的想法又加強和餵養那些情緒。他們尤如形成了一個共生系統,生生不息。我們就這樣被困,成為了情緒的奴隸。
當我們置身於情緒當中時,它們總是極具吸引力,不斷將注意力拉走。我們可能會嘗試不去想,但又自自然然跌回情緒旋渦當中。身陷其中時,思想很多時會變得單調,視野變得狹窄,連帶行動都變得單一。
在教養孩子時,我就很感受到這份狹窄與單一。例如,每當趕時間兒子又不配合時,心裏就有份焦急升起,時常內心亦開始冒起火光。那時就會有極大的衝動,想強行逼他就範,或想大聲吆喝以拿回掌控權。有時候,其實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是好,焦燥難耐,所以想能控制現況而失控。
其實這很奇妙,無論是心的失控,還是行動上的失控,都只是希望能夠令自己沒那麼難受,想脫苦。還記得我們心內置的自動導航系統嗎?其實無論是負面想法也好,衝動也好,都是我們的本能希望能幫忙,希望可以尋找方法減輕自己的痛苦,而自動反應。只是有時未必湊效,甚至幫倒忙。這亦是我們希望尋求更有效的方法,幫助自己面對情緒。
靜觀情緒
靜觀覺察與我們平常面對情緒的方法不太一樣。很多時我們可能會著自己不要去想,又或是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去迴避不想面對的情緒。但其實那些情緒仍然存在,我們甚至連自己偷偷餵養那些負面情緒也不覺知。相比起視而不見,靜觀是採取面向與接納的態度,與情緒同在。
靜觀是指有意識地、不加批評地、留心當下此刻而升起的覺察,藉以瞭解自己,培育智慧與慈(Jon Kabat-Zinn)我們並不是迴避情緒,只是與情緒同在,同時覺知當下的身心反應。當我們能停一停下來,踏出自動導航,以開放的心覺察身心反應時,我們就能看清 情緒的升起,以及在自己的身心翻起怎樣的巨浪,我們亦能有空間去留心巨浪以外的光景,更全面認知當下的經驗,同時有自由選擇如何應對當下的處境。
回到面對小隊友不合作的場境。停一停,讓我以不一樣的方法面對焦燥。當留心這些焦急和憤怒時,慢慢發現自己因為不能掌握現況而感到焦急無助,也對於「一定要準時」或「有效率完成一件事」抱持執著,有一份「用盡一切手段也要貫切這個目標」的衝動。停下來,我可清楚看到這些情緒和想法對我的操控。我再一次握回自由。可以將焦點放回小隊友上,嘗試了解為何不配合,他是否有一些需要不被我所知道?同時可以審視事情是否真的這麼急?亦令我可深思在教養上,這事件會否可以成為學習的契機?除了強行逼他就範,會否有其他方法可再一試?相對起強烈的情緒,單一的思想與行動,這些更為開放的思考和可能性,源自於停一停的力量,源自於我們願意留有一份空間,讓內在的智慧出現,指引我們看到世界更多的可能。
情緒管理以外,品味情緒品味人生
雖然很多時修習靜觀的起始,源於想管理情緒。而其實「Emotion」(情緒)一字源自於拉丁語 「Emovere」,意指「活動中的能量」。情緒藏有很多不同的能量和信息,包括豐富心靈經驗的重要提醒。我們可以學習以更開闊的眼光去看待情緒這回事。蘭迪.塔蘭(Randy Taran)在其著作「每種情緒都是天賦一書」中談到:
這個時代的挑戰,不僅是我們在外能達成多少成就,而是我們如何與內在深層的核心自我連結。我們是來體驗生命的廣度,其中也包含心靈的景觀。為此我們必須完全參與所有的情緒,理解如何與情緒並肩合作,而非假裝它們不存在。 — 蘭迪.塔蘭(Randy Taran)
我很認同她的見解,相比起視而不見,學會與之合作,更能發揮更大的力量。而靜觀覺察提供堅實的根基,幫助我們不被這些情感淹沒的同時,安穩心神,同時面向情緒,獲得當中成長的訊息,和生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