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靜觀的7個態度(四) — — 初心 Beginner’s Mind
以想法和概念看事物,一切都變得單一而乏味。懷著初心讓我們看到每刻的豐盛和可能。
你會否時常感到枯燥無味?
或對事物失去耐性?
又或是經常無意識地尋找刺激,如不自覺地滑動手機,看社交平台,但回過頭來又不知道自己做過什麼?
經歷隨著成長與日俱增,我們對事物建立起概有的印象或概念。亦慣於以此審度經驗,繼而慢慢失去對事物的好奇。我們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想法和預計,而對當下所發生的事就失卻了一份覺察。那份感覺就像是 我都「知道」對方要說什麼了,不用再「聽」下去了。當我們習慣於對大部份事物都抱持著這個態度時,生命的體驗就變得單一而枯燥乏味。
鈴木俊隆禪師在其作品《禪者的初心》中,有一句話很有意思。
「當心能保持空白,就能預備迎接一切,對一切事物保持開放。對懷著初心的人而言,事物有很多可能性的存在;但在專家心中卻只有很少。」
“If your mind is empty, it is always ready for anything; it is open to everything. In the beginner’s mind there are many possibilities; in the expert’s mind there are few. “
慣於對周遭的事物帶著既定的想法,我們能看到的就少很多了。只看到符合自己想法的經驗,對於不符己見的就視而不見。又或者跌入想法的洪流,在腦海中編織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當一層又一層的想法和故事添加在經驗之上時,令經驗變得扭曲失色之餘,亦與當下真實的經驗漸行漸遠。
慣以思考(Think)代替感受(Sense),除了令我們斷絕了與當下經驗的連繫,亦容易讓我們困於想法的陷阱。我們時會對過去所發生的事感到懊悔,對未來的事感到不安。而在腦海不斷編織故事只會加深這份懊悔或不安,並不能為我們帶來幸福。
「如果對過去感到迷惘,對未來又充滿不安,就活在當下吧。」
“If you are confused about the past and anxious about the future, live in the moment.”
– 天能 (Tenet), 2020
相對起用「我知啦!」的態度看待經驗,以一顆開放的初心覺察當下,更能讓我們看到當下的豐盛和不同的可能。
想要尋回初心,或許嘗試回想起學習新事物時的心境會有點幫助。你可能會發現那些事物都很有趣、對此充滿好奇,對這份未知充滿響往。另一個方向,或可透過觀察孩童玩樂,來回憶一二。你可能會發現孩童什麼都能「玩一餐」。一片枯葉,一根樹支,小孩都可帶著閃閃發光的眼神細意把玩和觀察,玩法也層出不窮得「難以理解」。在旁邊觀看時,可能心想,這有什麼有趣的地方呢?我們或許會說孩童保有一份童真,但我更傾向稱之為初心。

你可能發現這兩個情況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對當下事物帶著一顆未知的心。初學者對於將會發生的事均抱有一份「未知」,繼而能開放而不帶批判地留心每一刻所發生的事。如孩童對枯葉並沒前設,也沒既有的想法。眼前的枯葉就只是眼前的枯葉,枯葉就能如實地在每一個當下呈現。
縱然我們一天呼吸上萬次,但當下這一刻的呼吸,只會出現在這一刻,不曾在過去出現,也不會在未來重現。就如每一個呼吸都是獨特,每一個當刻都是獨特。而且我們不可能再重新經歷一次,就如不能重新經歷上一個呼吸。
我們可以藉著提醒自己保持著初心,以未知的態度經驗當下所發事生的事,不再卡在固有的想法或偏見,就能如實覺知每一個瞬間。
有興趣可以按以下連結閱讀另外三篇相關文章,可按以下連結
修習靜觀的七個態度(一) — — 不批判 Non-Judging
修習靜觀的七個態度(二) — — 耐心 Patience
修習靜觀的7個態度(三) — — 信任 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