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剛開始修習靜觀時,常常在靜觀修習的聲帶後段聽到這句指導語:「感受一下那份完整無缺鬆容自在的感覺」。那時候我就不禁加以思索,我比較幸運,身體健全,也算沒什麼大病,要感受「完整無缺」,倒不算難事。但如果有手腳殘缺?如果嚴重病患,沒有健康的身體,又何以無缺?這句話又會否更突顯他們的「缺」? 不完美來自批判 慢慢修習的過程中,我開始發現常常所提到的完整無缺,與我們普遍所理解的有更深刻的意思。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當我們想要判斷自己是否無缺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可能你會開始想,自己「缺」一條纖腰或8件腹肌;可能是「缺」了青春和活力;也可能是人工「缺」了個幾萬,職位「缺」了個SENIOR(高級)字。 「缺」潛藏著標準。達不到「標準」,就是「缺」,就是不完美。如學業標準是100分,女士身材的36/24/36 。我們常常提及「如果咁咁咁(如果這樣那樣),就PERFECT(完美)了」。從這些例子中,看到我們潛藏於心中的標準。 你可能亦會發現,當覺得自己「缺」的時候,也是在做比較。比較自己比某女星肥,沒那男星健碩,沒某同學的人工高,沒某同期的職級高。除了變幻是永恒,批評也是沒完沒了。當自己有郭台銘(台灣前首富)的身家時,就會想到沒李嘉誠(香港首富)的身家。比較批評一日不停止,我們一日都「缺」。當我們能停止比較,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完整無缺」。 接納每刻本是圓滿 何為完整無缺?或許看著一顆樹會為我們帶來點啟發。我們從來不會批評一顆樹少了一條樹枝,少了一些葉。在春天時,繁花盛開的樹又展現出綠意盎然的美。在盛夏時,枝繁葉茂又是另一種美,就連冬天時,樹葉盡落,只餘枝節,仍有一份美感。每一個時刻,樹都是完整無缺的存在。 我們對嬰兒孩童好像比較容易保有這份態度,無論嬰兒做什麼,我們都不吝嗇對他們的欣賞和讚嘆。它單單在睡覺,在笑,在吐奶也好,都是完整無缺的存在。但不知到了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將一條一條的標準加到他們身上。MINDFUL PARENTING一書中,作者SUSAN…
Like this:
Lik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