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姿勢
近來被問及坐姿的問題,覺得頗為有趣,所以今週跟大家分享靜坐姿勢的兩大原則,以及坐椅子和坐墊的不同要點。
靜坐的姿勢的原則:「舒服」和「穩定而覺醒」
先談舒服。意指自己在所定的練習時間內(如10分鐘或40分鐘),以這個坐姿靜坐都算相對舒服。其實這亦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因腿傷,盤坐在地可能會令受傷部位受壓。那盤坐就未必是合適的姿勢。有些人可能有腰傷,不靠椅坐而坐,久坐可能會令腰部承受過多壓力,而引起不適。那在椅背增添一些咕𠱸(墊子),可能會是較為合適的調整。
當然,坐著時所感受到的任何不快感受,都是我們觀察的對象。但又不一定要刻意製造一些挑戰給自己,硬要用一些會令自己非常不適,甚至可能受傷的姿勢去靜坐。不禁想起一位我很尊敬的教練曾道:「No Pain No Gain,Too Pain No Brain」。大意是指,雖然沒付出沒收獲,但盲目付出甚至太超過了,就是沒用腦袋思考了。有智慧地為自己選擇合適的事物(包括坐姿),也是一種練習。
再談覺醒。還記得靜觀是為了培養一份不加批判的覺察嗎?藉著調整坐姿,令自己較為「醒神」,是對自己修習的一種支持。而普遍令脊骨自然垂直,雙腳著地,較易令我們感到穩定和覺醒。有時候提到伸直脊骨,我們可能不奇然會過於用力,彎曲腰背。如想知道如何令脊骨自然垂直,其中一個方法,是可以藉著想像有一條線連著頭頂中間,然後想像線向天花板提高,整個人也如木偶般被提起。這可令脊骨自然伸直,但又不會過度彎曲下腰背部。另一個關乎穩定,是讓雙腳著地,腳與腳分開約盆骨闊度。無論是坐在椅子,還是坐墊上,都能讓雙腳與地面有所接觸。雙腳同時著地有助我們感到穩定。就如平靜安穩的姿勢,就如明鏡,有助我們更清楚覺察當下。
靜坐的選擇:「坐椅子」和「盤膝而坐」
先談坐在椅子。常常有人覺得要坐在坐墊上才叫靜坐,其實椅子是超級棒的,藏於民居之中,隨手可得。以下是一些要點,和調整方向,幫助大家尋找合適的方法坐在椅子之上。
- 選擇一張不會滑動與轉動的椅子(或鎖著滑動與轉動功能)。這有助令坐姿穩定。
- 坐在椅子上的前1/3位置(如你知道坐骨在那,那可以讓坐骨坐在椅子邊緣內則多一點的地方)。這令我們較容易坐直,拉直腰背。同時亦較容易腳踏實地。
- (如椅子是能調整高度)可以調整高度,令大腿與小腿成直角多一點點,膝蓋稍稍高於臀部即可。因這較易拉直腰背,同時腳可安穩踏在地上。
因應需要微調坐姿的建議:
- 腳未能著地:如已坐在椅子前1/3位置,仍不能腳著地,那可選擇用一些東西墊在腳下,補足那個距離。如墊子、卷起的毛巾或瑜伽墊都是很好的選擇。
- 腰部有傷或較弱:可為腰部提供額外支持。在背脊和椅背中間,放上墊子,令背部有多一點承托和支持。
再談盤膝而坐。盤坐有三種,散盤、單盤、雙盤。



三者間如何選擇呢?我會鼓勵大家三種都試一下,拿點感覺參考一下。每個姿勢都試幾個呼吸,感受一下那一個坐姿最能令自己感覺舒服而覺醒。盤坐的選擇並沒有最正確,只有最合適。有時候我們總會覺得單盤比散盤好,雙盤又比單盤專業。如果你只能散盤,而又不禁批判自己時,或許有一件事會令你重拾信心。靜觀大師JON KABAT ZINN,也在他的著作《正念療癒力》提到,他最愛用的坐姿就是散盤。所以散盤並不妨礙你成為「大師」。
盤坐可留心的要點:
- 臀部是否高於膝頭。如不能,可以用坐墊墊高臀部,一個不行可用兩個,直至臀部可稍高於膝頭。因這普遍會坐得較舒適,以及較易伸直背部,以及令雙腳均能接接觸地面。
- 雙腳是否均能接觸地面。如已將臀部墊高後,仍有一邊腳未能著地,可以在中間墊上毛巾。令雙腳均能與地面接觸,令坐姿較穩定。你可想像自己的臀部、雙腳,就如一個三腳架一般支持身體。當其中一隻腳無法觸地,就如腳架少了一根,自然就不穩。當身體不穩,我們的肌肉自然就要花額外力氣保持平衡。所以不難發現久坐時會變得很快就疲累,亦是由此而來。
梳化或床是否合適靜坐?
坦白說,如有選擇這兩個並非理想選擇。很多時梳化都較矮而且軟,臀部會較膝蓋低。久坐時,你會發現自己腰要花更多力氣去保持垂直,或直接腰就塌下來。而盤坐在床上,也是同樣道理。(當然,這是普遍的情況,很鼓勵大家保持好奇的心,去找自家的梳化或床一試)
希望以上的分享可以作為一個起點,幫助大家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靜坐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