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哀愁

很多時,我們都抗拒面對哀愁。除了哀愁令人感到痛苦、心碎外。近來病理學的發展,個人主義的抬頭。都讓我們將哀愁視為問題,要修正的一種狀態。但其實哀愁是人之常情,亦是心應有的感情。當我們願意正視哀愁時,在其當中更藏有生命贈與我們的禮物。
哀愁?抑鬱?兩者大不同
當我們失去重要的事物時,如與另一半分手、離開熟識的地方,甚至親朋友好友離世,感到難過,甚至傷心慾絕,都是人面對離別的正常反應。但我們(或身邊的朋友)總會不期然去惴測,我是否生病了?這是否抑鬱症?我會否好不來一直要活在這愁雲慘霧之中?
你可以試想一下以前曾經面對過的失落。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失落和別離。但你會發現回想起這些事情時,可能仍會有傷心的感覺。但卻已經沒有當時的情緒那麼強烈。其實人都有自然調節的能力,隨著時間,我們都能夠慢慢適應和接受失落別離。情緒的反應亦會慢慢消減。這是每個人都曾共同經歷過的共同經驗。
但抑鬱症則不大相同。這是一個異常的情緒狀態。縱然大部份抑鬱症病人第一次病發時,都有一個重大的事件令其跌入抑鬱當中。但及後的復發,很多時都可能因不太明顯的因由而起。抑鬱症其實如我們患了感冒一樣。如感冒的病徵會咳嗽、發燒,抑鬱症的病人會莫名感到強烈的抑鬱感,對感興趣的事失去興趣,甚至嚴重者,可能全身乏力,甚至有自殘和自殺的衝動。但這並非病人們軟弱,他們只是像我們感冒時禁不住會咳嗽乏力,他們也是不由自主地抑鬱。(有興趣可以到此網站了解更多)
記得在講座時,有不少參加者都會提問,這情況會否是異常?朋友這樣是否需要幫助?其實這實在不易回應。有時候正常的悲傷和異常的抑鬱,這條界線可以是非常接近。但別忘了人類是一個群體,我們可以尋求其他人(包括專業人士)的協助和支持,走過哀傷或抑鬱的道路。無論是正常的傷感,異常的抑鬱,需要的都不是批判,而是包容和接納。面對千變萬化的情景,需要的是在每一個當下保持一份澄明覺察,慈悲和智慧地回應。
表現哀愁等於軟弱?
現今社會總是鼓吹個人的獨立性,追捧獨立堅強。同時也目標為本,重視結果而容易忽視過程。當面對哀愁時,總會傾向壓抑,因為這是軟弱的表現,同時展現悲傷亦「無補於是」。其實可能古時對於情緒,還要較為有善。古時面對喪親,需服喪三年。其實正正是讓在世家人可以消化和表達他們的哀傷。很多時,沒在喪親時好好表達哀傷的人,很多時都需要再協助他們彌補心裡的傷痛。壓抑並不代表悲傷就消失,只是靜待機會再次浮現。

悲傷背後的禮物
相比起壓抑哀傷,面向哀愁反而更需要勇氣。哀傷雖然令人心痛得想逃開,但卻能轉化生命,帶來寶貴的禮物。有不少大師沉思悲傷這課題,今天想從他們的分享當中,拆解幾份可能會收到的禮物。
悲傷,是愛的表達
悲傷本身並非是一種愛的失去,而是愛的表達。[……] 在「當事人」存在時,愛的表現就是喜悅, 當他不存在時,愛的表現就是悲傷。 — 「The Positive Power of Negative Emotion」作者 Tim Lomas
沒有愛,我們並不會悲傷。正正因為愛,在離別時才會傷感。愛得越深,悲傷越深。這也難怪至親的離世,令我們心如刀割、苦不堪言。因為至親間的愛是何其深刻。但為了不傷心而不去愛,卻有點本末倒置。說我們為了經歷愛而來到世界也不為過。
當我們去愛時,亦意味著露出心靈脆弱的一面,面對受傷的可能。因為大家都知道世事變幻無常,同時聚散總有時。波蘭社會學家 齊格蒙.鮑曼 用了很優雅的字詞形容這個狀態。
愛,意味著對命運敝開一切 — 這是人類全部之中最崇高的狀態,在這種狀況下,恐懼與喜悅混合交融密不可分。 — 波蘭社會學家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
當我們去愛時,會不斷經歷害怕失去的恐懼和愛的喜悅之中,兩者密不可分。
悲傷讓我們可以看到意義
面對離別時,除了哀傷,很多時還伴隨著其他的情感,其中一樣莫過於悔疚。唐君毅先生則以最大的離別,喪親,作出了以下的分享:
親愛的人死亡,是你永不能補償的悲傷。 這沒有哲學能安慰你,也不必要哲學來安慰你,因為這是你應有的悲傷。 但是你當知道,這悲痛之最深處,不只是你在茫茫宇宙間無處覓他的音容,同時是你對他處處都是罪過,你對他有無窮的咎心[……] 這時是你道德的自我開始真正呈露的時候,你將從此更對於尚生存的親愛的人,表現你更深厚的愛,你將從此更認識你對於人生應盡之責任。 — 《人生的體驗》 唐君毅
有時候,未必真的要到喪親這麼大的離別,才能令我們有此反思。大大小小的哀傷除了作為人面對離別應有的感情之外,亦令我們有機會審視什麼才是重要的事,什麼才是意義所在。面對尚在身邊的親友們,面對當下仍可做之事,我們可以正視,並承擔起可盡的責任。只為不再在失去時心存愧疚。這份反思,很多時都是伴隨著悲傷而來。
沒有悲傷,何來慈悲
曾經有一位痛失孩子的母親問佛陀有沒有靈藥可復活孩子。佛陀表示可幫忙,只要她能找來一把芥末子,但這芥末子要來自一個從未失去過所愛之人的家庭。這位母親四處挨家挨戶地去問,希望可以求得這芥末子。當然,這位母親並沒能求得,因每一個家庭都有他們傷痛的故事。當那些家庭向這位母親分享他們的悲傷時,那位母親感受到彼此間的連結。
能夠覺知到這份共同的人性,正正是慈悲的來源。在講座中,有參加者分享自己和至親經歷喪親,並想求得助他們走出哀傷的鑰匙。其實我深深感受到那份慈悲。
如果有理解和慈悲,痛苦必然存在, 否則你要對什麼感到慈悲? — 一行禪師
正正因為對悲傷和苦的共感(Empathy),才會心生慈悲,希望幫助身邊人離苦。這也是人性光輝的展現。
面向哀愁的禮物
除了剛剛的分享,每個人都可能從悲傷中覓得自己的禮物。但這些禮物,只有在我們願意正視和接納哀愁時,才能被發現。期待大家都能溫柔慈愛地包容自己的悲傷,洞見生命的禮物。
有興趣可以看回上節文章:靜觀 — 不一樣的進路面向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