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憤怒

憤怒,可以憾稱最有爆發力的能量。它強大的能量,可以推動我們成就很多事情。但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任由這份能量亂竄,會造成很大的破壞和傷害。今週的文章會分享面對憤怒時的慣性反應、憤怒背後的訊息,以及我們可以怎樣藉著靜觀覺察,駕馭憤怒。
憤怒時的慣性反應

中文字的「怒」字很有意思,由「奴」和「心」組成,演譯出當我們在憤怒時,心被情緒所騎劫,成為了情緒的奴隸。
當憤怒時,思想很容易變得偏執。其中一個最常見是「基本歸因謬誤」,意指我們會高估事情發展人為的因素,而忽略外在環境的影響力。我們會將事情歸咎於他人的品格或行為缺失,而看到事情發生的其他可能性。如我兒子小隊友不願佩合穿衣服,然後上堂(PLAYGROUP)遲到了。我認定這結果是因兒子任性,他性格有所缺失。卻看不到另一些可能性,衣服的圖案他不喜歡,他想穿心愛的小獅子而不是恐龍圖案。他亦不明白他的行為會令自己遲到,甚至可能心想,媽媽不斷說的「遲到」是什麼來的?可以玩的嗎?
我們的怒火就如無處可逃的花火,不斷外洩,以極具破壞性的形式,如暴徒般打破很多關係(或真的實體打破一些東西,如我老公扔爆了小隊友的水壺)。可能我們會以謾罵、威嚇、羞辱去發洩怒氣、懲罰對方。我們也可能以報復、傷害性的行動以眼還眼。可能我們會想對方補償自己,為他
們「令」我們所承受的痛苦付上責任,付出代價。
情緒背後,憤怒的因由

縰然憤怒聽起來很負面,也很霸道,還有點危險的味道。但其實憤怒就如其他情緒一樣,都有重要的訊息想告訴我們。憤怒有時候其實是道德指標,告訴我們道德底線被踐踏,需要我們行動扞衛。我們可將這種引發道德情緒的因由分為三類:個人自由與權利、社會利益與義務及信仰/信念。
個人自由與權利受侵害
當我們應有的自由和權利被冒犯,甚至傷害時,我們就會感到生氣。近來在網上看到一位男士,因老婆沒問他的情況下,將他的玩具模型送人,憤怒得要離婚。(故然走到離婚這一步,本身關係亦存在問題)我們將心比己,男士的憤怒很容易被理解,這些玩具是他的所有品,而他作為擁有人的權利受到太太侵害了。
社會利益與義務被無視
有時候我們亦會因社會的利益,有個體沒實踐作為社團一份子的義務而憤怒。最常聽到莫過於公德心的問題。有人在街上隨意扔垃圾,我們會憤怒,有人不帶口罩還四處咳嗽不掩口,我們怒不可遏。我們會共同遵守一些規矩,為的就是令大家有更美好、舒適和安全的環境生活。當有人破壞規矩,我們的憤怒雷達會響起,告訴我們要正視。
信仰/信念被沾污
最後一個是關於信仰和信念。生而為人,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在人生路上有所追尋。當有人批評甚至侮辱自己的宗教時,我們會生氣。有人可能將家庭視為自己的意義所在,如有人拿他家人開玩笑,他會怒不可遏。宗教、人生信念 都是觸及我們生命重要的價值,神聖而不可侵犯。所以有人言道,宗教、政治都不適合在飯桌討論,(有些朋友可能要加上球隊)有其道理,一個處理不小心,容易引起衝突。
憤怒背後其他的情緒
但我們不是所有的憤怒都是道德情緒,可能純綷是因為生活不如意或欲望不被滿足,而感到憤怒。有時候憤怒背後,我們能看到滿滿的挫折、失望、難過、沮喪。例如上不到巴士,因而遲到,我們可能會對司機感到憤怒,認為他為何不遲幾分鐘才到站,那自己就不用遲到。職業網球員因在場上落敗,指責球拍、指責天氣,指責所有的事,除了他自己。縱然這些憤怒與道德無關,但他們仍然有很多讓我們成長的提醒。例如當不斷因追不到巴士而遲到失落,會否選擇其他更穩定的交通方法,或提早出發,早到後可安排一個美好的早餐慰勞自己,令自己一天的開始更少變數,更快樂。如果那位球員能看到他憤怒背後的失落和不甘,面向自己的情緒,接受輸掉比賽,接受自己技術略遜於人。他就可以更努力改進自己的球技。更能有助他在網球事業上更上一層樓。
駕馭憤怒的靈藥:接納與自我關懷
試回想一下,當你憤怒時,有人跟你說「這有什麼好氣了?」、「你生氣也是沒用了」、「你這就生氣了?」這些滿滿否定、批評的話語,無疑是火上加油,不能壓制怒氣之餘,還促進火山爆發。
就如其他情緒一樣,接納比起否定來得更為有效。我們練習有意、不帶批判地覺察憤怒。接納和容讓憤怒的情緒自然存在。這更有利於我們看到情緒背後的訊息,如因道德底線被冒犯、因生活不順感到挫折等等。接納讓我們更有空間看清局勢,走出偏激想法和不跟從破壞性的衝動而行,可以更深思熟慮地思考如何將這份能量,化為有意義的行動,向更好的自己、更好的關係、更好的社會進發。但很多時,怒火的力量的確很強大,亦很熬人。佛陀的形容真的很妙。
內心含怒就像抓著一塊熱炭,意圖撙向他人 — 最先燙傷的人一定是你自己。 — 佛陀
在憤怒的情緒中,並不是只有被我們撙中的人才受到傷害,其實我們自己也深深受苦。如一行禪師所說: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和自己內心的暴烈,那麼你將無法照顧別人。在能夠真正傾聽伴侶或子女之前,你必須具有愛心和耐心。如果你很煩躁,你將無法聆聽。你必須知道如何靜心呼吸,擁抱你的憤怒並轉化它。 — 一行禪師
除了接納,自我關懷,擁抱這個受苦的自己,亦是轉化憤怒的靈藥。就如我們擁抱和關懷一個備受傷害的孩子,好好傾聽內心的憤怒和傷痛,憤怒未必會全然消失,但我們可以與自己內在的憤怒小孩有更健康的關係,一同尋找對自己和身邊人最好的出路。
生命衝擊不等人,但我們可以作更好的預備
還記得在講座時,不約而同有參加者提到在實戰上的問題。當我們置身在壓力的場合下,特別是與人交往上,不能離開衝突現場,靜觀又可否在這種時刻幫助我們,不至於衝口而出,傷害關係。個人,以及一些學生的經驗分享,都展現出「可以」的可能性。但我們都會有時可以停下來靜心呼吸冷靜回應,有時也會「失敗」跟隨衝動行事。
生命的挑戰,並不會等我們靜靜地停下來,靜頓後才再發動下一次的挑戰。有時候剛靜下來,又再被人刺激,甚至在我們不斷想停下來時,對方繼續火上加油,百般挑釁。或許我們其實要承認這件事充滿著挑戰,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可能「成功」。「成功」有賴我們持之恒的練習。就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在平日持之以恒練習靜觀覺察,我們就更熟識這個技巧。當我們陷於人生的考驗時,我們就更容易拿出來,(刀要拿自己順手的)應對這些挑戰。這是我,以及其他同修的見證,我也很期待大家可以一同見證這份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