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預備這篇文章時,我嘗試在維基百科中,看接納(Acceptance)一詞的意思。維基百科是這樣詮釋的,「我們的一個心理狀態,同意現實的情況,承認它們並不試圖改變它們或抗拒它們。」這和我們普遍的認知上很接近。可以看到有兩個特質,「承認」和「不試圖改變/抗拒」。 強求的習性,苦的來源 對一些中性或愉悅的事,我們要不試圖改變並不困難,甚至是非常自然的事。但面對厭惡的事,要做到就並不容易,總想做點什麼改變它們。 或許到這裏你會留心到上週談到的「強求」的影子。我們會想要強行改變令自己感到厭惡的事物。如上週的分享,求不得令我們很痛苦。當我們聚焦於那不如心意的部份並想要改變他,這令我們苦上加苦。不接納是痛苦的來源。 純然的覺知是了解事物的起點 可能你會問,那可以怎麼辦?而方向正來自接納的兩個元素中的另一個開始,「承認」,我想在此用「覺知」一詞。 注意到每刻經驗的變化,全然覺知事物。試一下停一停下來,不需急於做任何的行動,只是純然留心事物如何如實呈現。你會發現透過純然的覺知,正帶領我們走向接納。當我們能如實觀察當下的處境,以及自己的感受時,某程上甚至是一種解脫,從好像要做點什麼之中解脫。 如前言所說,我們心的傾向是依戀愉悅,抗拒憎惡。但其實接納只是我們容讓這些經驗自然存在,不需要喜歡或厭惡。所有事物的呈現都是很自然的事,只是我們的心慣性地將之分為喜歡與不喜歡。 就算不喜歡,如我們都能容讓這些經驗自然存在,我們就不用花盡力氣強求改變。 當我們放下強行改變事物的衝動,就能更清楚看到事物的呈現,擺脫情緒和批判的束縛,我們將對不同可能性持有更開放的態度。…
Like this:
Lik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