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Posts
小隊友(給媽上)的第二堂課 — 放下
作為一個媽,和小隊友綑綁280日外加配置最強安撫神器(雙乳),真的是贏在起跑線,拋開對手(神隊友)幾條街。故話亦有云: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以在小隊友出生開始,我都安排神隊友負責我認為他能勝任的工作。如小隊友哭鬧得很厲害,連我都覺得很困難時,我都是一力承擔安撫的工作。 但在密集式親餵哺乳,跟時會出現的不明哭鬧(朋友說可能是百日哭),有一天,我抱著小隊友同時,感受到自己已在情緒崩潰的邊緣。我知道我要為了自己做點什麼,當時我在房裏,把一直哭鬧的小隊友放在嬰兒床上,然後走出房間跟神隊友說「我不行了,你可以幫我看一下小隊友嗎?」神隊友著我先睡一下,然後神速地把小隊友連人帶床推出廳外,把房門關上。 我忘不了那天在床上,聽著小隊友悽慘的哭聲,內心迎來一陣又一陣強烈內疚感,心中不斷地跟小隊友道歉「對不起,但媽媽真的支持不下去。但為了我們更好的將來,媽媽要休息一下,也要讓爸爸試一下」。過了沒多久,小隊友的哭聲停了,神隊友也進房來安慰我。 有時候放開手,放下「媽媽一定要xxx」的執念,反而有更多的可能性。或許小隊友的哭鬧就是告訴我,要學習放下。(好吧,小隊友可能心想:你這笨蛋快放開我,別礙著我跟爸爸培養感情」) 圖來源:電影《破壞之王》

靜觀憤怒
憤怒,可以憾稱最有爆發力的能量。它強大的能量,可以推動我們成就很多事情。但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任由這份能量亂竄,會造成很大的破壞和傷害。今週的文章會分享面對憤怒時的慣性反應、憤怒背後的訊息,以及我們可以怎樣藉著靜觀覺察,駕馭憤怒。 憤怒時的慣性反應 中文字的「怒」字很有意思,由「奴」和「心」組成,演譯出當我們在憤怒時,心被情緒所騎劫,成為了情緒的奴隸。 當憤怒時,思想很容易變得偏執。其中一個最常見是「基本歸因謬誤」,意指我們會高估事情發展人為的因素,而忽略外在環境的影響力。我們會將事情歸咎於他人的品格或行為缺失,而看到事情發生的其他可能性。如我兒子小隊友不願佩合穿衣服,然後上堂(PLAYGROUP)遲到了。我認定這結果是因兒子任性,他性格有所缺失。卻看不到另一些可能性,衣服的圖案他不喜歡,他想穿心愛的小獅子而不是恐龍圖案。他亦不明白他的行為會令自己遲到,甚至可能心想,媽媽不斷說的「遲到」是什麼來的?可以玩的嗎? 我們的怒火就如無處可逃的花火,不斷外洩,以極具破壞性的形式,如暴徒般打破很多關係(或真的實體打破一些東西,如我老公扔爆了小隊友的水壺)。可能我們會以謾罵、威嚇、羞辱去發洩怒氣、懲罰對方。我們也可能以報復、傷害性的行動以眼還眼。可能我們會想對方補償自己,為他 們「令」我們所承受的痛苦付上責任,付出代價。 情緒背後,憤怒的因由 縰然憤怒聽起來很負面,也很霸道,還有點危險的味道。但其實憤怒就如其他情緒一樣,都有重要的訊息想告訴我們。憤怒有時候其實是道德指標,告訴我們道德底線被踐踏,需要我們行動扞衛。我們可將這種引發道德情緒的因由分為三類:個人自由與權利、社會利益與義務及信仰/信念。 個人自由與權利受侵害…

靜觀 — 不一樣的進路面向情緒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上週六的講座主題:「靜觀與情緒」。很多時,報讀靜觀的朋友,都將之視為情緒管理的方法,希望修習靜觀後,可以有效管理情緒。而為何靜觀會幫得到忙? 為何我們想管理情緒? 這莫過於因為面對強烈情緒時會失控。失控,可能是指外在行動,亦可能是指內在層面上。行動,可能是不由自主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例如辱罵身邊的人、痛打子女等。冷靜過後,其實絕大部份的人都知道自己過火,心感後悔。而內在層面上,我們很多時會像跌入情緒的旋渦中不能自拔,越想越愁(或越想越炆),沉溺在情緒之中。 佛陀說,沒有東西能夠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生存。不僅是有形的生命,心理狀態也如是。 愛需要滋養、餵養而生存,同樣,痛苦的存在也是因為我們在餵養它。 — 一行禪師 很多時在這些情緒孕育出負面的想法,這些負面的想法又加強和餵養那些情緒。他們尤如形成了一個共生系統,生生不息。我們就這樣被困,成為了情緒的奴隸。 當我們置身於情緒當中時,它們總是極具吸引力,不斷將注意力拉走。我們可能會嘗試不去想,但又自自然然跌回情緒旋渦當中。身陷其中時,思想很多時會變得單調,視野變得狹窄,連帶行動都變得單一。 在教養孩子時,我就很感受到這份狹窄與單一。例如,每當趕時間兒子又不配合時,心裏就有份焦急升起,時常內心亦開始冒起火光。那時就會有極大的衝動,想強行逼他就範,或想大聲吆喝以拿回掌控權。有時候,其實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是好,焦燥難耐,所以想能控制現況而失控。…
扭抱又如何 — 走出自動導航看到生命的可能性
在知道小隊友會加入我們團隊之後,我一直計劃可以哺餵母乳。雖然我不是那種一定一定要餵母乳的人,但我還是很希望能成功親餵。還記得在醫院那幾天,醫院都會打電話到病房,提示要親餵的媽媽可以到哺乳室去餵新生小baby,順便指道一下這群新手媽怎樣哺乳。除了剛生完之後的第一次哺乳缺席外(傷口真的讓我痛得連轉身都做不了),其他的每一次我都盡可能出席(縱然傷口讓我每坐下來一次都在痛),只希望自己可以盡快上手。 可能小隊友婆婆說她沒餵母乳是因為她沒奶(她自豪地表示她連退奶丸都不用),有點把我嚇倒了。縱然那些餵母乳的媽媽一而再再而三跟我說會有奶的,但我對自己有沒有奶很沒信心,擔心小隊友不能吃飽。 有天在哺乳室,小隊友在努力的吮吮吮時,和身邊的非新手媽媽(這已是她第二胎)聊起來。聊的話題都在親餵之上,她觀察了一下小隊友,就說他好像在找安慰,沒真的在吃。我聽到這句話心裏一沉,回到病房還偷偷哭起來,心想「怎麼辦了,他吃不到奶就在找安慰」,很是傷心。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特別傻。小隊友初來報到才一兩天,整個環境都是陌生的,連呼吸都是用新方法,還要對抗地心吸力。現在尋個安慰有什麼大不了。但那時我只專注於餵飽他的目的,陷入自動導航一樣的模式,思考短路了,只看到自己的目的(餵奶),沒看到整個故事了。小隊友又再提醒我,保持覺察的心,不要只看到目的,也看看生命其他的可能性。 縱然小隊友已來貴境三個月,但仍面對很多挑戰,努力適應新生活。他現在仍想要扭個抱,求個秀秀(疼惜),這又如何? #當初擔心他吃不飽現在重到一個點#直逼97%生長線#他媽我快手斷好嗎#近來拍到小隊友的扭抱成功的奸計得逞樣超可愛#繼續打格仔#原相有興趣的朋友們可pm我
修習靜觀的七個態度(六)—— 接納Acceptance
當預備這篇文章時,我嘗試在維基百科中,看接納(Acceptance)一詞的意思。維基百科是這樣詮釋的,「我們的一個心理狀態,同意現實的情況,承認它們並不試圖改變它們或抗拒它們。」這和我們普遍的認知上很接近。可以看到有兩個特質,「承認」和「不試圖改變/抗拒」。 強求的習性,苦的來源 對一些中性或愉悅的事,我們要不試圖改變並不困難,甚至是非常自然的事。但面對厭惡的事,要做到就並不容易,總想做點什麼改變它們。 或許到這裏你會留心到上週談到的「強求」的影子。我們會想要強行改變令自己感到厭惡的事物。如上週的分享,求不得令我們很痛苦。當我們聚焦於那不如心意的部份並想要改變他,這令我們苦上加苦。不接納是痛苦的來源。 純然的覺知是了解事物的起點 可能你會問,那可以怎麼辦?而方向正來自接納的兩個元素中的另一個開始,「承認」,我想在此用「覺知」一詞。 注意到每刻經驗的變化,全然覺知事物。試一下停一停下來,不需急於做任何的行動,只是純然留心事物如何如實呈現。你會發現透過純然的覺知,正帶領我們走向接納。當我們能如實觀察當下的處境,以及自己的感受時,某程上甚至是一種解脫,從好像要做點什麼之中解脫。 如前言所說,我們心的傾向是依戀愉悅,抗拒憎惡。但其實接納只是我們容讓這些經驗自然存在,不需要喜歡或厭惡。所有事物的呈現都是很自然的事,只是我們的心慣性地將之分為喜歡與不喜歡。 就算不喜歡,如我們都能容讓這些經驗自然存在,我們就不用花盡力氣強求改變。 當我們放下強行改變事物的衝動,就能更清楚看到事物的呈現,擺脫情緒和批判的束縛,我們將對不同可能性持有更開放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