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Posts
書藉介紹:「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二)
今週會繼續介紹一行禪師所寫的「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上星期分享了這本書其中一個很觸動我的地方:禪師如何在亂世中,仍然保持覺知,帶著慈悲行動的故事。今天我想分享第二個很觸動我的地方:「當下就是家」。(這也是我當初被吸引購買的主因) 何謂家鄉?何謂根? 禪師在自序中,分享到他流亡在外四十年的苦。他突然被逼要離開自己的家鄉,離開他的侶團,離開他的朋友。每當在半夜醒來時,也要花點力氣回想自己身在何處。我縱然不是流亡在外,但當我在台灣短居的日子裏,也曾經歷過這份感受。晚上起來,看著街外景色,深深感受到一份異地感。心想這裏不是我的家,我的家在可愛的香港,那裏有爸爸媽媽、朋友們。當時真很憂傷。 不過他在書中分享了一個故事。令我們反思到,何謂家鄕?何謂根? “有位日裔美國人在喝咖啡時,聽到兩位越南年輕人哭泣交談,他上前關心。對方表示他們無法回到祖國。因政府禁步他們回去。 這位日裔美國人即分享。這沒什麼好哭。縱然流亡,但你們至少有祖國。但我沒有一個祖國可以回去。我在美國土生土長,雖然我看起來是日本人,但文文上我是美國人。但美國人並不真的接納我,因我看來是亞洲人。所以我嘗試回日本,並把它當成我家。但當我到那裡時,因言行舉止不像日本人,所以他們也不接納我。我並沒有家,但你們有。 有許多年輕人在美國出生長大,但是他們並不覺得被其他美國人接納為美國人。但是他們也無法融入原本的國家。” 這個故事讓我們去反思:其實什麼是家?隨著世界的流動性變得越來越強,人口的流動性也隨之越來越強。特別香港近幾年面對運動和疫情,身邊親朋好友甚至自己,可能都離鄉別井,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發展。當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根時,就生出一份憂愁和漂樸流離的感覺,心不踏實。 真正的家 但禪師在流亡多年後,在修習中找到自己的家。禪師在書中這樣形容這個家:…
靜觀恐懼
就如所有情緒一樣,恐懼對我們有其用處。恐懼可謂是我們生存的雷達,當有任何可能危害我們生命安全的事,就會觸發恐懼的雷達。視乎不同程度的危機,我們亦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 如只是少少的危機,我們可能會不安,再嚴重一點可能會感到焦慮,更嚴重可能會感到恐慌。例如面見家長,我們可能會有一點不安,但如去見工,特別是涉及生計,可能會令我們感到焦慮。當遇到更重大的危機,如在沒什麼人的地方遇到惡犬,我們可能就會感到恐慌。 恐懼的情緒令我們能專注於危機之中,避免危及自身。當我們感到恐懼時,腦海會不斷浮現關於危機事件的不同可能性。驚覺性亦會不斷提升。而且身體亦會有一些反應,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加速等等。這亦是我們進入了 戰/逃/僵的心理模式。這個狀態是當我們陷入危機時,我們會自動進入的「求生」狀態。我們的警覺,身體的反應(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加速),都是人備戰面對危機的自然反應,幫助我們渡過危機。就如我們遇見老虎,是否需要與之一戰?逃跑逃生?或是僵著避免被攻擊。心跳加速和呼吸加速,幫助肌肉獲得更多氧氣,預備進一步的行動。 所以恐懼實在有其好處。但對於恐懼帶有覺察,為著我們有什麼好處? 有選擇比沒選擇來得好 當我們跌入戰/逃/僵的心理模式時,很多時都是不知不覺。好處故然是快速回應(因你的回應已避開了大腦的思考)。但有時候這自動化的選擇未必是最適切的回應方式。例如面對惡犬時,可能因驚恐而逃跑,但這只會引來惡犬的攻擊。事後你可能會回想起其實有讀過類似的資訊,但在驚慌的情緒下,你把這些資訊都拋諸腦後。可能套用在其他地方,也是甚為熟識。有時候因自己太不安或害怕,而逃避不面對,但事後細想又會知道這不是合適的方法。 帶著覺察,留心恐懼以及因恐懼而帶來的衝動。令我們有空間去審視自己的身心狀態,同時亦有多點空間去留意現況,作出更適切的回應。可能我們會做同樣的行動。但有意選擇,和不知不覺地行動,是完全不同的事。 面對恐懼,帶來更多可能 其實,很多時恐懼的源頭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未知而感到不安或恐懼。無論是見家長、見工,還是遇見惡犬,我們都是害怕那些可能會發生的可怕未來。當我們的想像越可怕,我們就越恐懼。以見工為例,當我們想像這是自己最後機會,失敗的話就沒工作沒錢供樓、生活潦倒,那會令我們心生更多恐懼和焦慮。但相反,如我們放開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