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Posts
或許有不少的苦,並不需要有人為它負責
當面對苦時,我們不期然要找出原因 當感到不快/痛苦時,我們總有一個傾向:為自己感到不快搵個原因。其中一個是為自己受的苦,找一個人「負責任」。可能以下的對話,大家都不太陌生,或多或少自己有想過或身邊人講過: 「都是佢唔好,如果唔係我唔洗好似依家咁慘」 (都是他不好,不然我也不會這樣慘了) 「如果佢唔係咁攪一攪,我洗咩咁辛苦。」 (如果不是他這樣做,我也不會這麼辛苦) 我們甚至會跌入一個想法:「對方是刻意為之。」 「對方明明睇到我咁樣,都仲係要咁做。」 (對方明明看到我這樣子了,還要這樣做) 這個現象在我照顧兒子(小隊友)時,時會出現。當小隊友不願睡覺時,我常常會忍不住問他「為何你不睡了?」我相信大家都相信小BABY是很純真,他不會刻意要令你難受。就算他好像特意要你為難,但其實他只是尋開心(要再重申不是尋你開心),是他沒想到這樣其實你會好痛苦。但就算這麼PRUE,這麼TRUE的小BABY,你難受時,都會禁不住質問佢:「你為何要這樣了」。「潛台詞」就是你為何要害哦這麼累和辛苦,忍不住要他為你的痛苦負責。連對小朋友亦如此,何況是與我們共處的成年人。有時很難第一下會想到「對方無心要令自己難受」這個可能性。特別是那些痛苦來自與人衝突。…
扭抱又如何 — 走出自動導航看到生命的可能性
在知道小隊友會加入我們團隊之後,我一直計劃可以哺餵母乳。雖然我不是那種一定一定要餵母乳的人,但我還是很希望能成功親餵。還記得在醫院那幾天,醫院都會打電話到病房,提示要親餵的媽媽可以到哺乳室去餵新生小baby,順便指道一下這群新手媽怎樣哺乳。除了剛生完之後的第一次哺乳缺席外(傷口真的讓我痛得連轉身都做不了),其他的每一次我都盡可能出席(縱然傷口讓我每坐下來一次都在痛),只希望自己可以盡快上手。 可能小隊友婆婆說她沒餵母乳是因為她沒奶(她自豪地表示她連退奶丸都不用),有點把我嚇倒了。縱然那些餵母乳的媽媽一而再再而三跟我說會有奶的,但我對自己有沒有奶很沒信心,擔心小隊友不能吃飽。 有天在哺乳室,小隊友在努力的吮吮吮時,和身邊的非新手媽媽(這已是她第二胎)聊起來。聊的話題都在親餵之上,她觀察了一下小隊友,就說他好像在找安慰,沒真的在吃。我聽到這句話心裏一沉,回到病房還偷偷哭起來,心想「怎麼辦了,他吃不到奶就在找安慰」,很是傷心。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特別傻。小隊友初來報到才一兩天,整個環境都是陌生的,連呼吸都是用新方法,還要對抗地心吸力。現在尋個安慰有什麼大不了。但那時我只專注於餵飽他的目的,陷入自動導航一樣的模式,思考短路了,只看到自己的目的(餵奶),沒看到整個故事了。小隊友又再提醒我,保持覺察的心,不要只看到目的,也看看生命其他的可能性。 縱然小隊友已來貴境三個月,但仍面對很多挑戰,努力適應新生活。他現在仍想要扭個抱,求個秀秀(疼惜),這又如何? #當初擔心他吃不飽現在重到一個點#直逼97%生長線#他媽我快手斷好嗎#近來拍到小隊友的扭抱成功的奸計得逞樣超可愛#繼續打格仔#原相有興趣的朋友們可pm我
心靈滿足
每次講座,對我來說都是很好的機會去反思不同課題。今次再重選身、心、靈,縱然有參考到過往的處理。不過發現自己又有了新的想法。所以亦作了點修整。最大修整莫過於「靈」的部份。 理論有其好處,但太在意卻反而看不到真實 在處理一個題目時,我都喜歡先弄請定義或架構。其實我是滿喜歡理論的人。一個理論,將這個雜亂無章的世界,重整得井井有條,亦幫助理解世界。美麗的理論更,如用簡單線條勾勒出自然的美一樣的藝術品。(個人覺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這份魅力~) 在構思的早期,有想過用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也有想過用不同類別的快樂作為架構。但最後全都棄用了…. 很多時這些理論架構,只是想要描述現實。當過於著重理論,反倒看不到真相。這令我想起一個科學故事,在古典力學中,波(WAVE)都有傳播介質,如聲音的傳播介質是空氣,海浪的傳播介質是水。光也有波的特性,所以人們相信光也有傳播介質,他們將這種未知的介質稱為乙太(aether)。這在19世紀是一個很根心抵固的概念。有科學家想要了解地球和宇宙的乙太相對速度為何(有發現他們的前設是乙太的存在),設計了一個實驗,但事與願違,怎樣量度,天哦,為何光速都是一樣。這對物理學家們是非常震憾的結果。最後他們都接受了這個和他們根心抵固的概念違背的「真相」,看來乙太不存在了…… 這故事很深刻的在於願意去看「有違」自己理解的事實,要反慣性而行並不容易。但有趣地,很多時當我們願意去看真實所發生的事,而非腦中的理解時,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後話是,愛因斯坦用光速不變作為基本原理,發展出有名的狹義相對論) 在處理這次的分享題材上,發現自己很想用完美架構演繹題目時,再次反思,不要太執著於理論或規條,當下的經驗更為重要。理論幫助理解,但無意識地不斷判定自己的經驗是否滿足心靈,反倒失卻享受當下心靈快樂的機會。…
相比起放鬆,我更珍惜靜觀給我的另一些東西
今天與一位同是靜觀老師的朋友聊天。她提到遇到學生來學靜觀就是放鬆,對方分享到朋友在帶領時的指導語反而影響她放鬆。(朋友形容“好像礙到她睡覺了“真的很到地)其實我也有這些經驗,在一次工作坊中,對方分享表示本來很放鬆,但每次我說話就把他拉回來了。(好吧,我也礙到人訓覺了)當然和朋友也有在討論,怎樣可以協助對方明白靜觀的意向並非放鬆,而是培養覺察。不過這些討論,令我回想起自己修習靜觀的歷程。在練習中,當然都有經驗到放鬆和充電感。但靜觀帶給我,而對我來說最寶貴的,卻不是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