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Posts
放下執著,少一點”炆薑”
近來做PPT,看到HEADSPACE的影片The Impatient Yogi。讓我不期然想起剛開始修習靜坐時的自己。 還記得參加完10天的內觀禪營後,嘗到「靜」的甜頭後,每天都努力地在家修習靜坐。但在香港這個充滿土地問題的地方,真的很難只有自己一人在家中靜靜練習。 還記得有一天練習時,媽媽在房外與人傾電話,當下不斷地覺得被滋擾,亦記得心中的煩燥不斷升溫。最後我無法繼續我的練習。我不記得我停止練習後做了什麼(總覺得以我的性格很可能跑去跟媽媽發脾氣或投訴),但到現在我仍然很記得那個火在心中升起的感覺。 但隨著不斷練習,以及不同老師的教導下,慢慢學習到靜觀並非要全程完美地靜下來。而是學習接納每一刻,就算那些是不喜歡或不似預期的經歷。以開放的心懷接納每個未知的瞬間,比起不斷計較或批判那些經驗,讓我來得自在開心。 回望現在的修習,真的與當時很不同。近來與朋友們一起ZOOM共修時,我一路清楚地聽到小隊友他爸在房外傾電話。因為我是負責帶領共修,所以心情頓然緊張起來,擔心會影響其他朋友修習。但最後仍能與這份緊張和擔心同在,雖然這些感覺並沒消失,但起碼沒有太影響我的修習,甚至乎是一個頗好的練習機會。就像影片內那一位YOGI一樣~ 對事物的執著,並不只在靜坐中看到。在生命中大大小小的片刻,我也看到心的執著。煮完一頓飯期望小隊友他爸的贊許,期望對方可以快一點決定去那吃飯(果斷點,我已好餓了,好麻),期望自己可以做得完美一點….當這些期望不對現時,那個”炆薑”就會出現。很多時都會提一下自己停一停,回到呼吸,接納自己當時的失望和炆(還有肚餓)。 接納每刻的練習,並不只是在坐墊上,也在生活的每一刻。(跟自己說句,加油~)
從說「不」開始,踏出舒適圈尋找幸福
上週提到發現自己內心原來時會覺得自己卑微,所以常委屈自己,也習慣性把別人先放在前面。亦因為將別人放得比自己重要,不捨其他人難受(但不知為何又捨得自己難受)。所以時常跟自己說無所謂,然後安慰自己。 慢慢發展下去,開始不懂拒絕。甚至發展出更多的理由說服自己,諸如「自己比較捱得」,「其實沒想像那麼不想做」,甚至覺得「對方的情緒我也有負責任的」。因自己一直都有幫手,突然不幫手會令人有麻煩。(那時就會不禁想起在急救課時學過,當你上前開展急救的一刻開始,你已有責任。)說「OK」的藉口越來越多。多得都快分不清自己的真心。 但到底有什麼妨礙我們在應該說「不」時不說「不」?說到頭來是「恐懼」。 恐懼別人不喜歡自己 我們都想受人喜愛,與人連結。其中一個令其他人喜歡自己的方法,莫過於取悅他人,博取一個好人的名聲。這樣好像就會受歡迎。 我想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這個問題,是在自己因工作身體和情緒出現警號的時候。在長工時和不太友善的工作環境下,身體終於出現問題,我的慣性使我傾向想將任期捱完,因不想麻煩他人。但外子(當時還是男友)的一番話令我當頭棒喝:「你沒發現你的工作已經影響我們的關係了嗎?這個工作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句話令我回顧我一味透支自己,其實不只透支自己,也在透支身邊人。突然我開始看到我的爸媽,也終於將他們的關心看在眼裏。他們早早已發現我不太對勁,爸爸其實不只一次說「辛苦就唔好做了,爸爸養你啦。」終於….我終於真的把這話聽到心入面,他在擔心。(我媽當然是繼續實行她的滋補湯水計劃。) 當把自己捱壞時,其實身邊重要的人也一起難受受罪。有時候真正愛你的人,就如空氣一樣,不被覺察,還被視為理所當然。當我們真的把心放在他們身上時,才真的看到這份如空氣一樣重要的愛。 我們又可否帶著一份覺察,不用像過去的我這麼傻,把自己捱得五勞七傷,才看到身邊人的一顆真心?不用在失去時,才像缺氧一樣,看到身邊早已存在的愛? 有時我們會擔心別人不喜歡,但其實有時並不需要刻意討好,與你交往相處過的人,自然會給你一個公正的評論。記得自己縱然決定離開,但仍會有點小憂心,憂心其他人覺得自己不捱得,擔心其他人覺得我「不負責任」。(縱然我已三個月才離開的)但前老闆的一句說話令我釋懷,她跟我說「我知道你一定是有你的原因所以離開」在言語間,深深感受到她對我的人格和能力的信任。腦海裏的憂心不一定是事實,學習 如朋友信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