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喜樂

本來在「喜怒哀樂皆靜觀系列最後一節」是想談論喜樂這個較開心的話題。但在預備這課題時,有一個想法一直回盪在我的心中,就是苦難和喜樂的關連。 我最後還是決定談及這兩者。因我覺得單單只談及快樂,這實在太正能量,太離地,也忽略了大部份人的關注,就是因為感到痛苦,所以想知道如何快樂。有可能令人生更快樂嗎?甚至沒有痛苦,只有快樂嗎? 只依靠外在事物獲得快樂,快樂過去只留下無盡的空虛和寂寞 我們有可能只靠外在的東西,只感受快樂嗎?這是我與一位吸毒的青年相處時,曾討論的問題。如搣開法律,金錢等等的問題。能否就單純依靠吸毒,在毒品帶來的愉悅中過活,渡過一生?這問題時不時在腦中浮現,可能大家直觀上都會發現這好像不太可行。而這份直觀經驗也不假,其實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傾向。我們希望可以靠飲食,靠手機逃難生活的痛苦。逃避得一時,靜過來,發現這些靠外在力量得來的愉悅並不持久。愉悅散去,餘下的只是無盡的空虛與寂寞。 就算不斷用毒品的愉悅感掩蓋那些空虛感,這又是否值得我們過的一生?我們失卻了與人相愛交流的機會,失卻令自己開花結果的機會,失卻實踐信念與意義連結的機會。只是停留在物質上的愉悅,感覺有點悲涼,甚至迎來更大的痛苦。 沒有痛苦,沒有喜樂:人生就是苦樂交融 佛陀談到,如果從來不知道什麼是饑餓,那怎麼可能享受擁有食物的喜悅?如不曾受苦,那麼歡喜快樂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認出歡喜快樂。我需要學習的,並不是消滅痛苦,而是學習不要被痛苦所吞沒。正正人生百味,其實沒有苦難,也沒有喜樂。在之前談及的種種情緒,當我們願意面向這些感受時,會發現背後有更深刻的喜樂與平靜。 當我們想與人有深度的交流,我們就難免會因人的離合而離過。我們要改變自己,要發揮自己,難免要面對改變的恐懼,我們要懷抱信念實踐道德意志,難免會為現實不如理想而憤怒。但這些「負面」的感受,背後都隱藏著寶貴的禮物,持久喜樂的種子。就連受苦本身,亦令我們體現到慈悲,這份深刻而美好的感受。沒有痛苦讓我們去理解,又何來慈悲? 就算苦難的時刻,我們仍有感到喜樂的可能嗎? 其實這是我一直深思的問題。在任何情況下,包括極端的困難(如被困集中營)都能感受到喜樂?我仍嘗試以自己的生命去尋找這個答案。但有不少前人告訴我們,這看來是可能。就這課題,其中一個我不斷會回想起的故事,是關於一行禪師救助越南難民的事蹟:(故事出自:《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

靜觀恐懼

就如所有情緒一樣,恐懼對我們有其用處。恐懼可謂是我們生存的雷達,當有任何可能危害我們生命安全的事,就會觸發恐懼的雷達。視乎不同程度的危機,我們亦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 如只是少少的危機,我們可能會不安,再嚴重一點可能會感到焦慮,更嚴重可能會感到恐慌。例如面見家長,我們可能會有一點不安,但如去見工,特別是涉及生計,可能會令我們感到焦慮。當遇到更重大的危機,如在沒什麼人的地方遇到惡犬,我們可能就會感到恐慌。 恐懼的情緒令我們能專注於危機之中,避免危及自身。當我們感到恐懼時,腦海會不斷浮現關於危機事件的不同可能性。驚覺性亦會不斷提升。而且身體亦會有一些反應,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加速等等。這亦是我們進入了 戰/逃/僵的心理模式。這個狀態是當我們陷入危機時,我們會自動進入的「求生」狀態。我們的警覺,身體的反應(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加速),都是人備戰面對危機的自然反應,幫助我們渡過危機。就如我們遇見老虎,是否需要與之一戰?逃跑逃生?或是僵著避免被攻擊。心跳加速和呼吸加速,幫助肌肉獲得更多氧氣,預備進一步的行動。 所以恐懼實在有其好處。但對於恐懼帶有覺察,為著我們有什麼好處? 有選擇比沒選擇來得好 當我們跌入戰/逃/僵的心理模式時,很多時都是不知不覺。好處故然是快速回應(因你的回應已避開了大腦的思考)。但有時候這自動化的選擇未必是最適切的回應方式。例如面對惡犬時,可能因驚恐而逃跑,但這只會引來惡犬的攻擊。事後你可能會回想起其實有讀過類似的資訊,但在驚慌的情緒下,你把這些資訊都拋諸腦後。可能套用在其他地方,也是甚為熟識。有時候因自己太不安或害怕,而逃避不面對,但事後細想又會知道這不是合適的方法。 帶著覺察,留心恐懼以及因恐懼而帶來的衝動。令我們有空間去審視自己的身心狀態,同時亦有多點空間去留意現況,作出更適切的回應。可能我們會做同樣的行動。但有意選擇,和不知不覺地行動,是完全不同的事。 面對恐懼,帶來更多可能 其實,很多時恐懼的源頭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未知而感到不安或恐懼。無論是見家長、見工,還是遇見惡犬,我們都是害怕那些可能會發生的可怕未來。當我們的想像越可怕,我們就越恐懼。以見工為例,當我們想像這是自己最後機會,失敗的話就沒工作沒錢供樓、生活潦倒,那會令我們心生更多恐懼和焦慮。但相反,如我們放開對…

或許有不少的苦,並不需要有人為它負責

當面對苦時,我們不期然要找出原因 當感到不快/痛苦時,我們總有一個傾向:為自己感到不快搵個原因。其中一個是為自己受的苦,找一個人「負責任」。可能以下的對話,大家都不太陌生,或多或少自己有想過或身邊人講過: 「都是佢唔好,如果唔係我唔洗好似依家咁慘」 (都是他不好,不然我也不會這樣慘了) 「如果佢唔係咁攪一攪,我洗咩咁辛苦。」 (如果不是他這樣做,我也不會這麼辛苦) 我們甚至會跌入一個想法:「對方是刻意為之。」 「對方明明睇到我咁樣,都仲係要咁做。」 (對方明明看到我這樣子了,還要這樣做) 這個現象在我照顧兒子(小隊友)時,時會出現。當小隊友不願睡覺時,我常常會忍不住問他「為何你不睡了?」我相信大家都相信小BABY是很純真,他不會刻意要令你難受。就算他好像特意要你為難,但其實他只是尋開心(要再重申不是尋你開心),是他沒想到這樣其實你會好痛苦。但就算這麼PRUE,這麼TRUE的小BABY,你難受時,都會禁不住質問佢:「你為何要這樣了」。「潛台詞」就是你為何要害哦這麼累和辛苦,忍不住要他為你的痛苦負責。連對小朋友亦如此,何況是與我們共處的成年人。有時很難第一下會想到「對方無心要令自己難受」這個可能性。特別是那些痛苦來自與人衝突。…

靜觀 — 不一樣的進路面向情緒

靜觀 — 不一樣的進路面向情緒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上週六的講座主題:「靜觀與情緒」。很多時,報讀靜觀的朋友,都將之視為情緒管理的方法,希望修習靜觀後,可以有效管理情緒。而為何靜觀會幫得到忙? 為何我們想管理情緒? 這莫過於因為面對強烈情緒時會失控。失控,可能是指外在行動,亦可能是指內在層面上。行動,可能是不由自主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例如辱罵身邊的人、痛打子女等。冷靜過後,其實絕大部份的人都知道自己過火,心感後悔。而內在層面上,我們很多時會像跌入情緒的旋渦中不能自拔,越想越愁(或越想越炆),沉溺在情緒之中。 佛陀說,沒有東西能夠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生存。不僅是有形的生命,心理狀態也如是。 愛需要滋養、餵養而生存,同樣,痛苦的存在也是因為我們在餵養它。 — 一行禪師 很多時在這些情緒孕育出負面的想法,這些負面的想法又加強和餵養那些情緒。他們尤如形成了一個共生系統,生生不息。我們就這樣被困,成為了情緒的奴隸。 當我們置身於情緒當中時,它們總是極具吸引力,不斷將注意力拉走。我們可能會嘗試不去想,但又自自然然跌回情緒旋渦當中。身陷其中時,思想很多時會變得單調,視野變得狹窄,連帶行動都變得單一。 在教養孩子時,我就很感受到這份狹窄與單一。例如,每當趕時間兒子又不配合時,心裏就有份焦急升起,時常內心亦開始冒起火光。那時就會有極大的衝動,想強行逼他就範,或想大聲吆喝以拿回掌控權。有時候,其實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是好,焦燥難耐,所以想能控制現況而失控。…

靜觀憤怒

靜觀憤怒

憤怒,可以憾稱最有爆發力的能量。它強大的能量,可以推動我們成就很多事情。但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任由這份能量亂竄,會造成很大的破壞和傷害。今週的文章會分享面對憤怒時的慣性反應、憤怒背後的訊息,以及我們可以怎樣藉著靜觀覺察,駕馭憤怒。 憤怒時的慣性反應 中文字的「怒」字很有意思,由「奴」和「心」組成,演譯出當我們在憤怒時,心被情緒所騎劫,成為了情緒的奴隸。 當憤怒時,思想很容易變得偏執。其中一個最常見是「基本歸因謬誤」,意指我們會高估事情發展人為的因素,而忽略外在環境的影響力。我們會將事情歸咎於他人的品格或行為缺失,而看到事情發生的其他可能性。如我兒子小隊友不願佩合穿衣服,然後上堂(PLAYGROUP)遲到了。我認定這結果是因兒子任性,他性格有所缺失。卻看不到另一些可能性,衣服的圖案他不喜歡,他想穿心愛的小獅子而不是恐龍圖案。他亦不明白他的行為會令自己遲到,甚至可能心想,媽媽不斷說的「遲到」是什麼來的?可以玩的嗎? 我們的怒火就如無處可逃的花火,不斷外洩,以極具破壞性的形式,如暴徒般打破很多關係(或真的實體打破一些東西,如我老公扔爆了小隊友的水壺)。可能我們會以謾罵、威嚇、羞辱去發洩怒氣、懲罰對方。我們也可能以報復、傷害性的行動以眼還眼。可能我們會想對方補償自己,為他 們「令」我們所承受的痛苦付上責任,付出代價。 情緒背後,憤怒的因由 縰然憤怒聽起來很負面,也很霸道,還有點危險的味道。但其實憤怒就如其他情緒一樣,都有重要的訊息想告訴我們。憤怒有時候其實是道德指標,告訴我們道德底線被踐踏,需要我們行動扞衛。我們可將這種引發道德情緒的因由分為三類:個人自由與權利、社會利益與義務及信仰/信念。 個人自由與權利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