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喜樂
本來在「喜怒哀樂皆靜觀系列最後一節」是想談論喜樂這個較開心的話題。但在預備這課題時,有一個想法一直回盪在我的心中,就是苦難和喜樂的關連。 我最後還是決定談及這兩者。因我覺得單單只談及快樂,這實在太正能量,太離地,也忽略了大部份人的關注,就是因為感到痛苦,所以想知道如何快樂。有可能令人生更快樂嗎?甚至沒有痛苦,只有快樂嗎? 只依靠外在事物獲得快樂,快樂過去只留下無盡的空虛和寂寞 我們有可能只靠外在的東西,只感受快樂嗎?這是我與一位吸毒的青年相處時,曾討論的問題。如搣開法律,金錢等等的問題。能否就單純依靠吸毒,在毒品帶來的愉悅中過活,渡過一生?這問題時不時在腦中浮現,可能大家直觀上都會發現這好像不太可行。而這份直觀經驗也不假,其實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傾向。我們希望可以靠飲食,靠手機逃難生活的痛苦。逃避得一時,靜過來,發現這些靠外在力量得來的愉悅並不持久。愉悅散去,餘下的只是無盡的空虛與寂寞。 就算不斷用毒品的愉悅感掩蓋那些空虛感,這又是否值得我們過的一生?我們失卻了與人相愛交流的機會,失卻令自己開花結果的機會,失卻實踐信念與意義連結的機會。只是停留在物質上的愉悅,感覺有點悲涼,甚至迎來更大的痛苦。 沒有痛苦,沒有喜樂:人生就是苦樂交融 佛陀談到,如果從來不知道什麼是饑餓,那怎麼可能享受擁有食物的喜悅?如不曾受苦,那麼歡喜快樂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認出歡喜快樂。我需要學習的,並不是消滅痛苦,而是學習不要被痛苦所吞沒。正正人生百味,其實沒有苦難,也沒有喜樂。在之前談及的種種情緒,當我們願意面向這些感受時,會發現背後有更深刻的喜樂與平靜。 當我們想與人有深度的交流,我們就難免會因人的離合而離過。我們要改變自己,要發揮自己,難免要面對改變的恐懼,我們要懷抱信念實踐道德意志,難免會為現實不如理想而憤怒。但這些「負面」的感受,背後都隱藏著寶貴的禮物,持久喜樂的種子。就連受苦本身,亦令我們體現到慈悲,這份深刻而美好的感受。沒有痛苦讓我們去理解,又何來慈悲? 就算苦難的時刻,我們仍有感到喜樂的可能嗎? 其實這是我一直深思的問題。在任何情況下,包括極端的困難(如被困集中營)都能感受到喜樂?我仍嘗試以自己的生命去尋找這個答案。但有不少前人告訴我們,這看來是可能。就這課題,其中一個我不斷會回想起的故事,是關於一行禪師救助越南難民的事蹟:(故事出自:《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