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講座,對我來說都是很好的機會去反思不同課題。今次再重選身、心、靈,縱然有參考到過往的處理。不過發現自己又有了新的想法。所以亦作了點修整。最大修整莫過於「靈」的部份。 理論有其好處,但太在意卻反而看不到真實 在處理一個題目時,我都喜歡先弄請定義或架構。其實我是滿喜歡理論的人。一個理論,將這個雜亂無章的世界,重整得井井有條,亦幫助理解世界。美麗的理論更,如用簡單線條勾勒出自然的美一樣的藝術品。(個人覺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有這份魅力~) 在構思的早期,有想過用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也有想過用不同類別的快樂作為架構。但最後全都棄用了…. 很多時這些理論架構,只是想要描述現實。當過於著重理論,反倒看不到真相。這令我想起一個科學故事,在古典力學中,波(WAVE)都有傳播介質,如聲音的傳播介質是空氣,海浪的傳播介質是水。光也有波的特性,所以人們相信光也有傳播介質,他們將這種未知的介質稱為乙太(aether)。這在19世紀是一個很根心抵固的概念。有科學家想要了解地球和宇宙的乙太相對速度為何(有發現他們的前設是乙太的存在),設計了一個實驗,但事與願違,怎樣量度,天哦,為何光速都是一樣。這對物理學家們是非常震憾的結果。最後他們都接受了這個和他們根心抵固的概念違背的「真相」,看來乙太不存在了…… 這故事很深刻的在於願意去看「有違」自己理解的事實,要反慣性而行並不容易。但有趣地,很多時當我們願意去看真實所發生的事,而非腦中的理解時,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後話是,愛因斯坦用光速不變作為基本原理,發展出有名的狹義相對論) 在處理這次的分享題材上,發現自己很想用完美架構演繹題目時,再次反思,不要太執著於理論或規條,當下的經驗更為重要。理論幫助理解,但無意識地不斷判定自己的經驗是否滿足心靈,反倒失卻享受當下心靈快樂的機會。…
Like this:
Lik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