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今週本來是想分享另一個主題,但在寫作過程中,開始閱讀一行禪師的「我真正的家,就在當下—一行禪師的生命故事與教導」。因為深受感動,所以轉成書藉推介。 關於一行禪師 相信有不少人都聽過一行禪師,但未必對禪師的背景有很多了解。容我在此略略介紹一二。 禪師祖藉越南,亦是在越南出家學佛。在年輕時期經歷了越南動盪的日子,眼看人民受苦。他一邊修行, 一邊入世,以慈悲實踏他的信念:誓願救度一切眾生。因他在反戰運動上的積極,當他四十歲到美國演講時,被逼流亡,四十年後才得以回鄉。而這本書第一個吸引我的地方,正正是他談到離鄉別井的痛苦,以及他最後怎樣找到真正的家。 一篇短文,一份洞見 此書是由一篇篇短文所組成,零散但又被分成數個主題。短文獨立觀看也不會做成負擔。每篇短文都是禪師他的一些經歷,以及他在經歷中的洞見。我相信不同故事可能會觸動不同人內心某些部份。不過我都想談談書中最觸動我的兩個部份。但又發現篇幅太長(因想保持Podcast在你20分鐘左右完成),所以分成兩篇。今天先分享第一個最觸動我的部份:就是禪師在戰火中,如何繼續培養慈悲,堅持修行。 沒有「必然」的對立 禪師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經歷戰火。但戰火和憤怒並無沖昏頭腦,禪師在覺知中,看到受戰火催殘的人民痛苦,同時也看到被派到異地執行職務的軍人的痛苦。在他其中一個分享中。他提到當時有一位法國軍人到寺廟搶去他們最後一包米時(後來發現原來還有米被藏起來),他在覺知自己的憤怒當中,在文中分享到以下的洞見: “我們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是當我們初次相遇時,就已經是敵人了。他來到這並準備為了食物而殺死我,而我必須為了保護自己及僧團同伴們而妥協屈服。但是我們雙方,並非天生的敵人。若換成在另一種情境下,我們很可能變成好朋友,甚至也許親愛如兄弟。是戰爭隔離了我們,並造成彼此之間的暴力相對。…
Like this:
Lik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