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說不、多郁動《洪蘭老師的腦科學聰明育兒法 全系列》書藉推介文

先介紹一下作者洪蘭老師,她是一位極為多產的作家,亦是一位譯者(在準備此文時,才發現原來經典著作《快思慢想》是她所譯的!但她的本業應該是一位認知心理神經學家,現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她有極多著作談及以腦神經科學角度,教養孩子的心得。今天想分享的是洪蘭老師這套書藉,合計有三本,主題分別是《情緒和品格》,《啟動孩子的大腦》以及《遊戲與閱讀》。
她的強大學術背景,副以個人的經驗和故事,整個閱讀極為輕鬆,流暢和愉快。我特別推介害怕看書,或不需要極為系統地吸收知識的家長閱讀。因為她每一篇文章都很獨立,你並不需要一定要有前文後理才能讀獨。讀起來真的毫無壓力。
因為內容零散但豐富,在此分享這系列中《遊戲與閱讀》中,一些我覺得很有趣的概念,與大家共享一下!
為孩提供足夠的刺激,但亦要顧及孩子的成熟程度,正所過猶不及,或拔苗助長。
很多時家長都想給孩子最多最好,總是怕不足。但其實刺激過大,大腦會無法消化。她評及現今很多的英語錄音教材沒效,因孩子是需透過互動才能令大腦動起來。雖然大腦是需要刺激而發展,但太多亦會令大腦無空間消化所學,及將之整理歸類。而且,過多的背景噪音,如全天候播放英文帶,亦會令神經連接得較稀疏,反而害了孩子。
同時有留白時間,才能有有創造力。創造力跟聯想力有關。當聯想力愈高,創造力愈強,只有留點白,才能有聯想的空間。試想一下,靈光一閃,總是發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如廁所。
智慧的定義是神經連接的密度和連接的方式,這是先天和後天的交互作用。所以適時和適量的刺激才是王道。
減低說不或過多的規範,容讓孩子有空間探索。因探索是發展智慧的核心,小嬰兒出生而會修正自我。有實驗者發現嬰兒是會不停進行自我校正,他們會觀察,預測所觀察的可能,設計實驗再來驗證,岾平估結果,再記入他的知識資料庫,整個正是科學實驗流程。嬰兒根本就是天生的科學家。
孩子應該要多動,有助將攻擊力轉化,亦有助腦部智力發展,以及情緒穩定。
其實人類天生有動物的本能,性為延續基因,攻擊性能擊退敵人同時確保生活安定。所以這份暴力和攻擊的本能,在現代社會不算太有用武之地,但可藉著運動和體育,以正當的方式舒發出來。很多時所謂調皮的孩子,只是需要一個運動空間,將精力消耗掉,就不皮了。
同時運動亦對智力發展很有幫助。有大學做了研究,發現體適能及心肺功能愈高的孩子,大腦神經元更多被活化起來,亦代表他們有更多神經元去處理注意力或工作記憶的工作。可想而知其實心肺功能和體適能越好,除身體更健康外,注意力和記憶力越好,更有條件獲得好成績。
再者運動能夠幫助製做出更多血清素,為天然抗憂鬱藥。而在團體運動,與其他孩子遊戲時,亦滿足了孩子社交的需要。同時學習規則,社交及領導能力。
我很喜歡老師對閱讀習慣的形容,我亦以此作結。
閱讀是世界最珍貴的禮物。
會了中文,他可遨遊在中國五千年文化中。
會了英文,他可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會閱讀,更可與逝世先聖先賢在書中作心智的交流。
閱讀能力可謂人類最大的福𧶽,它帶給讀者的喜悅是無可比疑。